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沿着丝绸之路开启新探索—外国留学生的丝路梦想

2016-10-20 17:40:30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兰州10月20日电(记者刘恺张玉洁)“丝绸之路代表的不仅仅是艰苦而漫长的路途,还象征着只有通过努力和探索才能有所收获,这跟生活是一个道理。”在华十年、熟谙中国艺术的俄罗斯姑娘叶夫根尼娅·科斯捷林娜这样对记者说。

  图为“丝路中俄”中国行采访团对俄罗斯姑娘叶夫根尼娅采访(黄文华供图)

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首位外国硕士毕业生,叶夫根尼娅研究的是中国山水画和书法。19日,她向“丝路中俄”中国行的采访团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提笔、蘸墨、点叶、穿插……几分钟内,一棵栩栩如生的梧桐树跃然纸上。

“对中国艺术的热爱让我来到中国。”叶夫根尼娅说,“并且,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我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兴趣,这让我开始思考和创作。”

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叶夫根尼娅留在兰州进行艺术创作,近来着手准备在母校举办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画展。“但我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还不太深入,我要多去看一看、画一画,体验西安、敦煌等丝路沿线城市的风土人情。”

  图为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马立克(左二)在辽宁师范大学结业典礼上 (马立克供图)

与叶夫根尼娅不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马利克·季洛夫别科夫(中文名字马立克)从小就在课本里听说过丝绸之路,知道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就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城市。

这个22岁的小伙子如今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位。他说,在古代,他家乡的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贸易。“如今,我也沿着这条路来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马立克接触汉语是受到了作为东方学专家的父亲的影响。“我父亲25年前来中国学习过汉语,如今从事东方学研究。就是在他的鼓励之下,我选择来到中国留学。”

对于自己初来中国的尴尬经历,马立克记忆犹新,由于存在交流障碍又不识路,马立克曾经无奈地在北京首都机场枯坐了八个小时。如今,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已经能和中国人顺畅地交流。

  图为俄罗斯留学生尼古拉(左一)在中国家庭过中秋节 (尼古拉供图)

在马立克与记者聊天时,俄罗斯小伙子尼古拉·弗洛林斯基一直在旁边认真地听着。23岁的尼古拉一个多月前刚刚从圣彼得堡来到西安,只能用很慢的语速与记者交流。

来中国之前,尼古拉在一家艺术品修复工厂上班,主要工作是制作拨弦古钢琴。对东方文化着迷的尼古拉,利用工作闲暇在当地的孔子学院学习了两年汉语,并如愿获得来华学习的奖学金。

但尼古拉的父母起初并不赞成他来中国留学。“我父亲告诫我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但我一直坚持要来中国,他们最终同意了。”

  图为“丝路中俄”中国行采访团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留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刘恺摄)

“之所以选择西安,是因为我对秦始皇特别感兴趣,更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马立克说,“过去的丝绸之路商旅云集,如今的新丝绸之路同样贸易繁荣,文化交流密切。”

谈到未来的打算,三个外国留学生各有想法。

尼古拉告诉我们:“在中国学成之后,我希望回到圣彼得堡,或许会从事与中国艺术有关的工作,也可能当导游。圣彼得堡是座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中国游客。我可以利用自己懂两国语言和艺术的优势为游客服务,为两国的旅游合作和艺术文化交流服务。”

“学成之后,我要留在中国,从事中乌贸易,用我自己的努力促进两国的经贸合作。”马立克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愿。

  图为西北师范大学留学生叶夫根尼娅在绘画中。(新华社记者刘恺摄)

叶夫根尼娅则表示:“我在莫斯科师范大学学的是艺术教育专业,我特别希望能为中俄青少年艺术教育做点事情,把中国的文化艺术教授给俄罗斯孩子,同时将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传递给中国青少年。”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