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走近未来北京新地标——探秘建设中的新机场

2016-10-10 19:59:27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题:走近未来北京新地标——探秘建设中的新机场

新华社记者樊曦

金秋十月,北京已经略显寒冷。但在直线距天安门46公里的北京城南,有一片建设工地上却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北京未来的新地标—北京新机场正在这片土地上崛起。新机场建设进展如何?未来的航站楼长得什么模样?如何能快速到达新机场?10日,记者走进新机场建设工地,带您一同探秘。

——航站楼:“凤凰展翅”的“五指廊”

在主航站楼建设工地,记者看到,塔吊林立,航站楼的基座已经初具规模。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助理朱文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航站区工程各项目正按计划有序实施。到今年9月,主航站楼混凝土工程量已完成60%以上。

尽管还看不出未来的模样,但在2011年启动的航站楼建筑方案招标中,根据飞机停靠、工艺流程等功能需要,确定主航站楼将采用“五指廊”构型,再加上综合服务楼构成的北指廊,与主楼共同形成了一个从中间发散,向四边舒展的“凤凰展翅”型。

新颖的设计旨在为旅客带来更好的乘机体验。朱文欣表示,按照“五指廊”的构型设计,旅客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步行时间仅需不到8分钟。不仅如此,为了缓解航站楼出发层车辆到达多,容易拥堵的状况,新航站楼将首次采用双层出发工艺,以满足远期年72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的短时停车需求。

不仅如此,候机空间也将更有“中国风”。五条指廊端部将以丝园、茶园、瓷园、田园和中国园为主题,为旅客打造中国园林候机体验。

——多跑道:“三纵一横”助力出行

众所周知,首都机场目前航班起降量日均在1600多架次,航班多,空域有限,航班延误时有发生。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北京地区紧张的空域资源,减少飞机空中运行时间和地面滑行距离,在跑道构型方面,新机场本期将建设4条跑道,采用“三纵一横”全向构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是新机场飞行区规划设计的创新性实践。

朱文欣告诉记者,新机场位于华北,预计70%的航班都会向南飞行,在遇到北风时,飞机顶风北行需向北先飞再折向南。新机场的“一横”有利于飞机减少向北飞的距离,快速向南,节约空中飞行时间。

——快交通:“立体式”路面、地下全覆盖

新机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直线距首都机场约67公里、距廊坊市约26公里,距石家庄机场约167公里。如何能快速便捷地到达新机场呢?

朱文欣表示,新机场将着力打造“五纵两横”综合交通主干网络,将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整合,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导,形成具有强大区域辐射能力的地面综合交通体系。

看看“五纵”,它们是新机场连接北京市中心的快速轨道(新机场快线)、北京至霸州铁路(京霸铁路)、大广高速北京六环至黄垡桥段(扩建)、京台高速北京五环至市界段、北京城区经新机场至霸州高速公路(新机场专用高速);“两横”则是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廊坊经新机场至涿州城际铁路(廊涿城际),一共形成4条高速、3条轨道。

朱文欣表示,未来,旅客可通过新机场专用高速和新机场快线直达北京市中心区域,通过高速公路网、城际铁路、高速铁路以及外围铁路跨线衔接,1小时左右可通达天津、唐山、保定等城市,2小时左右可通达石家庄、秦皇岛、济南等城市,3小时左右可通达太原、郑州、沈阳等城市。

——技术新:底色就是“高科技”

未来,新机场的地下将是快捷的轨道交通。飞速驶过的列车,会不会对航站楼造成影响?

关于这一点,朱文欣表示,新航站楼将采用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

“新技术将有效降低底部轨道震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解决超大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难题。”朱文欣说,建成后新机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隔震建筑。

不仅如此,北京新机场建设指挥部还积极探索超大型机场新建工程的管理模式。飞行区工程创新研发并应用了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强夯、冲击碾压等关键工艺的自动化监控,在国内尚属首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