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互联网投资尽管仍火热,却已显露拐点(1)

2016-09-19 08:06:30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从“风口期”3—5个投资人追逐1个项目,到2016年投资人主动“休假”

互联网投资过热了吗(经济热点)

腾讯超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传统企业成为亚洲市值最大的公司,蚂蚁金服B轮融资后估值高达600亿美元,直追百度市值,滴滴和Uber合并成的新公司估值预计达350亿美元……互联网“独角兽”们的出现,让资本为之疯狂。

然而,从去年年中开始,不少创业者发现,在许多优质标的频频创下融资新高的同时,一些投资人也不再一掷千金。互联网投资尽管火热依然,却已显露拐点。

  投资从沸点转热点

形成了估值高、效率高、投资额和投资者规模屡创新高的“三高”症状

O2O、互联网金融、网络大IP……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领域总有热词持续刷屏。然而,越来越难融到资金的创业者、愈来愈谨慎的投资者都告诉我们,如今的互联网行业虽然很热,但已经不再“高烧”。

互联网与资本的“蜜月时光”可谓一场土豪的烧钱恋爱:从2012年渐入佳境,到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进入“风口期”,各路资金疯狂烧钱,以至于形成了“三高”症状。

估值高。博华资本经理方昊天回忆,在互联网领域,2000年时三五百万美元已算高额投资,而到了2014、2015年,“上亿美元的投资已经不新鲜了。”明势资本合伙人曾颖哲强调,“风口期”时无论项目好坏,其估值都远远高出本身的实际价值。

效率高。“‘风口期’完全是资本追逐项目的时候,平均下来3—5个投资人追逐1个项目,大家争先恐后,投资速度极快,唯恐下一秒项目就被其他投资人抢占。”在北京一家基金任投资总监的张亮(化名)说。方昊天回忆,2012年以前,项目等来一轮融资往往需要2—3年,而在2014—2015年,常常是年初迎来A轮投资,到年底前就能有B轮和C轮投资。

投资额和投资者规模屡创新高。“风口期”各路资金疯狂涌入,2014年创下了中国风险投资金额的历史新高;物流大佬顺丰开启“顺丰嘿客”进军 O2O领域,万达携手腾讯、百度上线飞凡电商平台,沃尔玛全资收购了1号店在中国的电商业务……许多传统产业企业纷纷进入,希望借助互联网创造新的增长点,从中分一杯羹;更多打出名气的项目则开始频频烧钱“倒贴”,为圈客户大有“赔本赚吆喝”的势头。

以微微拼车为例,在2014年12月其拿到400万元的第一笔投资,估值8000万元;2015年1月,拿到750万元的第二笔投资,估值1.5亿元;随后包括中信资本、盛大资本等一大拨投资机构涌入,给出的估值从1.5亿元变成3亿元,又从3亿元变成5亿元、8亿元,直至10亿元。

然而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出现了第一批开始“冷下来”的投资人。比起当初“要钱有钱,要人有人”的热火朝天,现在不少互联网投资人似乎进入了“休假”模式:融资规模、估值水平均在下降,频率也放缓,投资人趋于理性。

“从2015年年中开始,融资数量在逐渐下降。即便是较有潜力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融资虽然在继续,却并不特别顺利。”汉能投资集团高级分析师陆尹坤表示,市场缺乏显著热点,以前的在线教育、O2O、互联网金融等,都曾引发热烈讨论和关注,但现在的行业没形成什么大方向。“能看的项目不多,很多美元基金的合伙人都去海外休假了。”

  投资者趋于冷静

  短平快收益吸引资本进入,但造血功能不足、跟风追涨造成行业泡沫

资本为何愿意大规模进入互联网领域,甚至不惜以“倒贴”为代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