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民企"走出去"的烦恼:赚几百万美元无法直接汇回国(2)

2016-08-17 08:09:00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经过基础设施改造、良种应用和种植技术提升,示范园区的作物产量达到塔当地的两倍以上,尤其是将早熟玉米品种及地膜种植技术引入,改写了塔一年一熟的种植历史,实现一年两熟。农业科技示范园解决当地400多人就业,每年还农技培训3000人次,受到当地民众广泛赞誉和欢迎。该项目受到中塔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塔国家领导人两次视察示范园,称赞公司董事长李超是“中塔民间大使”。

然而,提起资金和贷款,李伟一肚子苦水。他说,示范园建设1.2亿元投资全部为自筹,为找资金,四处奔波碰壁。参与这一国家农业合作项目以来,惟一获得的政府资金支持是我国农业部每年三四十万元的人才交流培训补贴。

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召开“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推进会,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银行,给予长周期、低利率的优惠贷款。李伟说:“参会的几乎全是央企,我们是惟一的民营企业和农业项目。央企都是几亿、几十亿的贷款需求,我们只要2000万美元,却被婉拒。银行认为我们的项目太小,人手紧,做不过来。”

国内商业银行只能做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由于在国外的资产不能抵押,而国内资产规模又不够,2700万元人民币贷款,只能通过担保公司,利率上浮,加上银行要求的一比一承兑汇票,贷款实际利率超过12%,比国家开发银行8年期、3%的贷款利率高出4倍。

融资难几乎是“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一致的难题。近年在巴基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投资光伏产业的中兴能源,一期已投入30亿元,建成300兆瓦的光伏电站。副总经理张永兴说:“融资难题使企业进退两难。由于资金吃紧,再生产能力很弱,二期建设进度大受影响。”

此外,海外金融服务滞后也是企业反映较多的难题,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金融机构服务网点特别少,在印度等国家甚至没有银联,企业在海外资金周转面临很多困难。

烦恼三:

“民营企业海外打拼 基本还是单打独斗”

“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海洋产业合作,建立与相关国家长期稳定的渔业捕捞合作关系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但是,我国对全球海洋资源调查研究不够,我们每到一个海域,都要探捕半年到一年,一点点积累,才知道船队的结构该怎么配置,采取哪种作业方式。”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赤焰说,许多远洋渔业强国都由国家支持做资源调查,比如日本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投入了数亿美元,支持企业在毛塔进行渔业等资源调查。“缺乏政府的支持,我们感觉民营企业‘走出去’基本还是单打独斗。”

刘赤焰说,比如与国外政府打交道时,涉及国防、税务、宗教文化及通关、卫生检疫,海洋监管等各个方面,我们的领使馆不具备专业的服务能力,企业只能自己通过各种关系与当地人建立友谊。

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目前有110艘各类船只,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拥有多艘船队,2010年与非洲毛里塔尼亚政府签订了50年的渔业合作协议,目前已在毛里塔尼亚建设了包括码头、冷库、加工厂、鱼粉厂、造船厂等渔业全产业链基地,产品销售到欧、美、日等地,同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已成为该国最大的外资企业。

“我们有资源和市场,政府有渠道有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营企业可以做一颗有价值的‘棋子’。”刘赤焰说,期盼政府更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也期盼政府为企业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责编:杨曦、杨迪)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