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主招生公信力遭疑 学者吁推进高招信息公开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近日因受贿落马,由此也引发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广泛关注。专家指出,自主招生是中国教改不可逆转的方向,应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加强自主招生的监督,用进一步的改革,消除改革不彻底带来的问题。
自主招生腐败频生 多环节被指存漏洞
近日,南京市检察院宣布:以涉嫌受贿罪决定对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予以逮捕。经查,2006年至2013年期间,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领域腐败频发,官员因招生腐败落马并不鲜见。早在2013年,即有报道指出,自主招生、破格补录和调换专业日益成为高招腐败的三大“重灾区”。
实名认证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的“@人大陈伟”对此深有体会:“过去几届有的学生考试得十来分二十来分,超级低,正常学生再不用功,六七十分还是可以得的。有人责我苛严,原因其实在这里(招生腐败)。”
如今,藏在象牙塔中的“硕鼠”终于落网,然其潜伏时间之长、受贿金额之巨,仍令公众吃了一惊。人们不禁疑问,究竟自主招生的哪些环节疏漏让腐败有了生存空间?
针对上述疑问,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受访时曾指出,在自主招生中,一些高校在招生标准设定、自主选拔环节,特别是面试环节,不尽合理,制度规范不严密,存在某些漏洞。
“这突出表现在,以极富‘弹性'的人才评价标准定取舍;通过‘权钱交易',以‘特长生'的名义,大幅降分录取高考低分考生;在艺术、体育等特长生材料方面弄虚作假,骗取‘自主招生'资格。”张亚群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告诉中新网记者,“从最初的材料审核、初试、复试再到最后的公示,所有环节中,如果行政力量干预学术力量公正选拔,难免会加大权力寻租的空间和可能。”
监管机制作为有限 信息公开待推进
自主招生领域腐败频生,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难辞其咎。除此之外,负责行使外部监督职责的相关部门亦有失职之嫌。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就此发出疑问:“人大蔡荣生当了十一年招生处长,其中已经查实有八年吃拿卡要千万元,违规招生,其间还担任七家公司独立董事。人民大学党政纪检监察部门有无觉察,有无处理,为何拖至于此?”
熊丙奇则指出,近几年多所高校负责人因腐败触犯法律,他们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权力缺乏监管,学校内部缺乏民主决策,学校成立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往往沦为摆设。
招生信息不透明,亦是导致自主招生公信力受损的原因之一。
近期,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61.4%的受访者认为自主招生“不公开透明,留下腐败空间”,56.7%的受访者认为其“已经异化成‘看钱看权'招生”,而仅有14.1%的受访者认同“自主招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
事实上,针对高招信息公开,相关部门早有规定,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提出过“六公开”的要求。
2013年,教育部再发文,要求高招信息“十公开”。其中,尤其强调应公开“自主选拔录取学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入选考生资格”。而公开的具体信息则要包括姓名、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等多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