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陕西榆林治沙造林有效抵御毛乌素沙漠南移 林木覆盖率由0.9%升至33%

陕西榆林治沙造林有效抵御毛乌素沙漠南移 林木覆盖率由0.9%升至33%
2018-07-02 16:41:00 央广网

央广网西安7月2日消息(记者刘涛)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60多年来持续开展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将全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建国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和33%,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转变,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

黄沙曾让陕北人民尝尽苦头

记者从榆林市林业局了解到,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由于过度垦殖、气候变化等原因,榆林的植被曾经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在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解放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由于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当地有句顺口溜,“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袄四季穿”是陕北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66岁的定边县“治沙英雄”石光银回忆说,小时候无边无垠的黄沙梁上,西北风从早刮到晚,村里的几亩“跑沙地”是“光下种,不捉苗,种一葫芦打一瓢”,群众生活苦不堪言。

总结经验助推治沙造林前行

60多年来,榆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治沙造林经验,曲折前行,经历了试验摸索阶段、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改革开放转型阶段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阶段。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科技支撑、改革创新、产业带动在治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治沙作用明显。榆林的沙区降雨稀少、气候干旱,种树种草难度大、成本高。林业部门加大治沙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治理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科技含量。一项项先进的治沙科技成果在实践中大显神威。

2015年,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启动了“榆林沙区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与适应性研究”项目,主要解决榆林沙区数年来樟子松生态林缺乏更新替代树种和经济效益微薄问题。通过聘请辽宁章古台嫁接技术工人到实地示范与传授,以及本地科研人员的探索,目前,在榆林林业科技示范园、定边林业科技示范园、横山白界林场,已培育红松嫁接苗7万多株,筛选出一套完整的嫁接技术和管理措施。林业部门依靠这项技术把红松的生长区域向南推移了1—2个纬度,同时将樟子松生态林改造成生态防护、种子生产兼用的多功能人工经济林,为榆林沙区常绿针叶树种的结构调整扩充了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沙区造林树种的多样性。

榆林市市长李春临表示,全市把类似这样的科学研究贯穿于防治荒漠化全过程,目前已营造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使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

改革创新增添动力。榆林市探索建立沙化土地资产产权制度,制定用途管制办法,完善扶持政策,拓宽资金渠道,推动建立荒漠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政策,创新防沙治沙投融资模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治沙。

在绥德县辛店乡裴家峁村,农民进城务工留下大片果园荒废无人管理。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在裴家峁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流转土地1000多亩,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按照“家庭林场”式复合经营,满足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能力额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规模化发展林果产业的愿望。

榆林市市长李春临说,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思路,该市制定落实了“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措施,实行治理项目和治沙造林项目招投标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目前,承包治沙造林万亩以上的大户、企业有50多家,经营面积100多万亩。涌现出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治沙英模。

产业带动脱贫增收。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社会和民生问题,防沙治沙最终要实现生态惠民,要使沙害变沙利,黄沙变黄金,实现治沙和治穷 “双赢”。

在榆阳区余兴庄赵家峁村记者看到,村民们从祖祖辈辈居住的窑洞搬进了14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告诉记者,1999年起,赵家峁村率先实施退耕还林2567亩,栽植大扁杏1050亩,发展鲜食李、杏等生态经济兼用林1450亩,人均经济林3.5亩。2013年,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生态移民项目,修建新居112套,将全体村民整体搬迁。赵家峁村立足千亩杏树资源的优势,发展设施林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新建经济林基地1200亩、林果采摘园370亩、葡萄酒庄1处;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森林体验、水上乐园等休闲观光项目。目前,全村林木覆盖率从23%上升到52%,村集体经营收入2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100元上升到1.44万元,其中林业收入占40%,实现了整村脱贫。

目前,榆林市构建起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体系,全市现有各类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杏100万亩、山地苹果65万亩、长柄扁桃40万亩、核桃32万亩,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拉动全市农业人口年均增收1900元。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