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让我养牛脱贫,你得给我工钱”“争当贫困户,竟现分户潮”“儿女不孝,扶贫干部兜底”……摆脱“等靠要”心态,一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解决的难点问题。5月中旬,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组织下,半月谈记者赴湖南、江西调研发现,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就要让贫困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都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让干客多多的,看客少少的。
变看客为干客
在江西兴国县埠头乡龙砂村,1941年出生的钟贯元,曾因儿子患有先天性神经萎缩症而失去生活信心,常年借酒浇愁,不是东家借米,就是西家赊油,成为远近闻名的“老赖”“浪子”。儿子离世后,钟贯元与老伴也已经70多岁,一度打算就此贫苦度日。在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的感化下,钟贯元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脱贫!”
如今,老当益壮的钟贯元已基本还清了背负的30万元债务,住进了新建的楼房。养鱼、养猪、养鸭、种水稻、种油茶、办西瓜种植基地、牵头开垦荒地建种养合作社……钟贯元很忙,“不但要自己脱贫致富,还要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部分贫困群众的依赖性确实很明显,脱贫攻坚的主动性不强。”湖南永州市委书记李晖说,这就需要让贫困群众理解脱贫不只是政府的事,改变他们的看客心态。
扶贫先要扶志。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永州祁阳县的扶贫讲堂、“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兴国县长冈乡秀水村的“建设秀美秀水,我最‘秀’”示范户评选等,都在以宣讲的力量、榜样的力量、舆论的力量,改变“人穷志短”问题。
“我靠自己的双手,养鸽子发展产业,建起了房子,不等不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5月14日,半月谈记者在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扶贫讲堂上,听到了一个个脱贫户分享的脱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