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柴达木盆地上的脱贫画卷——青海省海西州脱贫攻坚见闻

2018-05-22 17:31: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西宁5月22日电 题:柴达木盆地上的脱贫画卷——青海省海西州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记者 邓万里

五月的柴达木盆地,天高云淡,绿潮涌动。无论是牛羊成群的草场上,还是耕种正忙的农地里,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柴达木盆地为主体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高寒、少雨、多风是这里的气候特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区,目前已实现了“脱贫清零”。记者近日来到海西州,感受各族群众的生活变化。

游牧民定居书写“小城故事”

从小在牧区长大的蒙古族小伙子巴根生加布对眼前的生活很满足。加布的家原本在距离德令哈市区150多公里的蓄集乡伊克拉村,村民以放牧为生。由于家里没有草场,母亲只能给别人放羊,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

改变源于当地实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2017年8月,加布和村里其他20户人家一起搬进了位于德令哈市区的新家——陶尔根家园。

走进陶尔根家园,墙上的壁画、楼里的雕刻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小区内,老人们在亭子里下棋,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

记者走访发现,办事服务中心、幼儿园、活动室等配套设施齐全。在医务室里,63岁的李双贵正在接受检查,她的老家在蓄集乡陶斯图村,“放了几十年的羊,如今搬到城里来生活,感觉很方便。”

海西州扶贫开发局局长钢夫说,自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海西州目前已建成34个定居小区,惠及2.6万余名游牧民群众。

加布和母亲如今已被聘请为生态管护员,每人每月有2500元的固定工资。同时,他们家还通过贷款搞起了奶牛养殖,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7785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产业调整催生“新型农民”

在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几乎每户村民的家门口都竖着一块咖啡色的牌子,上面清晰地印刻着“藜麦代售点”“刺绣加工”“盐敷袋加工”……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