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关村成为中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经过4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高地和标杆。
从中关村的发展之路是否能透视中国未来的科技强国之路?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哪里?新华社记者走进中关村,对话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
中关村:改革的产物,创新的缩影
记者:中关村的发展与改革开放40年的关系是怎样的?
翟立新: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揭开了科技领域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一个对外合作协议是科技合作协议,整个科技领域的改革相对是走在前面的。如果说农村领域的改革有小岗村,那么在科技领域的改革上中关村是具有代表性的。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号召下,中关村的科技人员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科技人员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技术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毅然决然走出院所高校的围墙,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开启了科技和经济结合的科技体制改革新路子。
回顾过去40年,中关村一方面是改革的产物,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关村先行一步。同时,中关村又是改革开放的积极践行者,这个40年也是中关村不断改革,不断探索,不断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的过程。中关村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创新的缩影。
科技成果转化是最核心的任务
记者:从中关村的发展来看,创新的态势如何?政府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翟立新:中关村既有科技创新,也有制度创新,这两方面协同发力造就了今天的中关村。
从科技创新来看,中关村早期还是以跟随式创新为主,尤其上世纪90年代,一批互联网企业拷贝美国的商业模式。现在随着我国各项科技实力的提高、人才积淀,已经慢慢由跟随式创新到并跑,有的甚至领跑。比如中关村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成为全球的重要一极,直追美国硅谷。在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不少先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