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调研:不“垒大户”不搞均分 扶贫资源使用拒绝花架子

2018-05-17 07:41:0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不“垒大户”,不搞均分,不做“急就章”

  扶贫资源使用, 拒绝花架子(深阅读·防止扶贫形式主义②)

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中,“有的为了尽快见到‘扶贫效果’,把扶贫资源集中用到少数人甚至非贫困户身上”;“有的地方在移民搬迁中,硬性规定每年要完成的搬迁人数并逐级下达,导致‘急就章’式搬迁后资金、土地矛盾显现”。

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追求“扶贫效果”?扶贫资源该如何科学使用?如何谋划在前,科学确定移民搬迁规模、目标任务和建设时序?记者日前走访了贵州多个州县的贫困户和一些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家园。

扶贫效果不能“堆盆景”

  “光好看不顶用不行,效果要实打实”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区,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洒雨镇下龙村的裴心国终于有时间坐下来盘算一下今年的收入:“两个棚净利润将近10万元,脱贫没问题。”

2017年初,在外打工多年的裴心国听说家里发展食用菌种植,想回来看看但心里又没底:没钱没技术,能不能干成?“一个大棚能上1.6万根菌棒,4块钱一棒从公司买,政府出2.5元。收菇后,公司扣除1.5元的成本,剩下的是纯利润,额外开支也就是水电费。”扶贫干部的一番解释,让裴心国坚定不少。

“别小看政府补贴的两块五毛钱,它起一个杠杆作用,既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能解决贫困户没有资金的难题。扶贫项目光好看不顶用不行,效果要实打实,得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受益。”安龙县农业局农业园区办负责人张勇说。

2017年4月,裴心国租了两个大棚,热火朝天干起来。“一个月给菌棒注一次水,注意控制大棚温度就好。”6月开始,香菇进入盛产期,看着每天都在往上冒的香菇,裴心国很激动:“剩下的就是每天捡菌,一个菌棒产菇1.5至1.8斤,公司以每斤4元的价格收购,最多的一天捡了2000多斤菇,很有搞头。”

“这里气候适宜,食用菌种植技术要求不算太高。扶贫资源怎么用,效果行不行,不是项目越大越好,得让乡亲们评判,决不能摆花架子。”安龙县负责同志说,去年食用菌产业带动全县5000农户1.9万人实现脱贫目标,其中精准贫困户4000户1.52万人。据介绍,不仅在园区,县里已经在多个乡镇建起了大棚,农户在家门口也能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