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丝博会陕西文物展馆 刘超 摄/光明图片
光明网讯(记者 刘超)陕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常有人开玩笑:在陕西修道路很难,因为说不准修着修着就挖出一个古墓来,然后就得改规划。
这不经意的玩笑显示出陕西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文化也一直是西安的一张“名片”。但不论是西安古城墙、兵马俑还是骊山,过往的陕西在文旅方面都在给人一种“吃老本”的错觉:依靠祖辈留下来的遗产就能分享当前的文旅产业的红利。
真的那么简单吗?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经贸往来、加快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的同时,也给予了各区域发现自身发展的不足并取长补短的机会。
“西安之前一直在强调过去,而现在西安也要着眼未来。”西部网副总经理刘晓彬很有感触。
改变发生在近些年。去年,针对陕西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融合发展力度不够,缺乏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市场化程度不足、创新不足等问题,陕西省制定了本省的“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确立了“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达到6.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20亿元、文化旅游投资总额达到3100亿元、文化旅游新增就业达到20万人“的“五个翻番”的发展目标。
其中,提升陕西的文化软实力、打造特色文化进而提升陕西的文化吸引力是下一步改变的关键。
光明网记者在华侨城西安国际文化中心的《珍物盒子》公共艺术展上看到,有很多老物品被展示出来,故事通过音频的方式向参观者传递每个物件背后的故事。
两年前,一批“浴火重光”的阿富汗珍贵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在午门东雁翅楼展出,随后又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地巡展,230余件珍宝的传奇经历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底蕴,令无数中国观众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