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那些从痛点出发 收获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精神(2)

那些从痛点出发 收获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精神(2)
2018-05-12 07:41:04 新华网

  抗震救灾的

  中国经验

  抗震救灾中探索形成的高效抢险救援机制和办法,在一次次应对自然灾害中被应用

这是一个崭新的春天。银厂沟,昔日的地震重灾地,在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前夕,当年参与救援的西部战区空军官兵代表重返这里。得知消息,常住成都的周仲菊急忙赶去,“不想错过和恩人相聚的机会”;被从乱石堆里救出来的蒋怀汉一头扎进恩人的怀抱,欲语泪先流;村民们闻讯赶来,亲切地和官兵们拥抱,叮嘱“常回家看看”……10年难忘,那些地动山摇的瞬间;更难忘,各路救援人员的冒险拼死相救。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传递出最强烈音符:“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九寨沟,灾难突如其来,但“救人”始终是第一时间的指令,“救援”始终是第一时间的行动。

汶川不会忘记:震后不到一个小时,来自中南海的救灾指示,已通过网络、电视、电波直抵灾区;芦山不会忘记:地震发生的当天,救援队伍就抵达震中,展开救援;九寨沟不会忘记:震后24小时,7万余名游客、受灾群众被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区。以最快速度、尽最大可能抢救生命!“快”的背后,是集中领导、统一指挥、高效运作的运行机制,是举国关注、风雨同舟的民族情感。历史记载下这样的一幕幕: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四川,从震中到后方,全国一盘棋,人力、物力、财力、智力、领导力等各种资源快速集结、有效调配;子弟兵筑起钢铁长城,医务人员点亮生命之光,对口援建助力重生步伐,社会各界架起援助桥梁……这样一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发生后,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我国乃至全球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2008年的地震与1976年的唐山地震相比,拯救能力变得更强、处理方式变得公开透明、舆论更为自由开放、举国救灾的机制更为有效。”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评价。“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高效抢险救援机制,从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生发,又一次次应用到此后的各种自然灾害应对中,甚至输出到国外——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中国医疗队“到得最早、贡献最大”。队长杜波说:“我们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积累起的经验,运用在了尼泊尔。”时隔一年,时任尼泊尔总理访川时,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四川灾后重建经验。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