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戒人员与民警共同写对联庆新春。图中为薛磊。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汪亚)上班不让带手机,电脑基本是内网,工作环境布满摄像头,经常需要值夜班,每天陪艾滋病人的时间超过家人,这样的岗位,有多少人愿意从事?
今年36岁的薛磊保持上述工作状态已经有半年多了。2002年,他从北京市第三人民警察学校毕业,来到北京监管场所工作,一干就是16年。
16年来,薛磊一直在和强戒人员打交道,只是半年前,他接触的群体比此前多了一个标签——艾滋病患者。
用爱让“艾”到此为止
北京市利康教育矫治所是全国监管场所第一家艾滋病集中治疗区,也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艾滋病人员集中治疗区域之一,这里承担着北京市教育矫治局各场所艾滋病所管人员的集中管理职能。
薛磊和同事展示利康教育矫治所“爱之家”口号。
薛磊刚来时就发现了一个细节:所有民警在和艾滋病所管人员接触时,全都不戴手套和口罩。
“很多艾滋病人员心理非常敏感,尤其介意外人对他们的态度。不戴手套口罩,其实是想跟他们从心理上拉近距离。”薛磊告诉记者,“如果你看到哪位民警戴口罩了,那一定是感冒了,强戒人员看到也会问候一声。”
除了心理敏感,很多强戒人员会有放弃自我、“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这也是民警与之打交道时比较棘手的问题。
从1995年到2014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因为吸毒,47岁的王燕萍先后被警方处理4次。吸毒、戒毒、复吸,再戒、再复吸……丈夫离他而去,女儿拒绝相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