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网事: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

2018-04-25 13:06: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当时他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办工业、搞旅游业,有的群众讲,沈浩在这瞎吹。”时任小岗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秀华说。

“那时候农民就是觉得,我把地种好,只要有吃的就行,没想要吃得好。”“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说。

小岗村地处淮河南岸,离县城28公里,当时有108户,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3亩多地,是中国传统农区的缩影。温饱解决后,村组织长期涣散、乡村治理模式陈旧、基础设施薄弱。

沈浩初到小岗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刚过2000元,还有3万元集体欠债。他花了两个月,把全村108户人家跑了两遍,就为说一个道理:小岗村只有发展才能富裕。

“他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去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相比之下,我们确实差距很远。我们是最初的改革者,但如果不与时俱进,就成了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关友江说。

长期以来,小岗村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为了打破闭塞,沈浩争取到一笔50万元资金后,决定修一条水泥路。他将村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按劳取酬,既省了钱,又唤起村民参与感。自己也天天泡在工地,什么活都干,找不到工具,就挽起袖子用手捧水泥。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施工,节余了一半资金。

这条被命名为友谊大道的道路,成为点燃小岗的“第一把火”。随后,大包干纪念馆落成带动红色旅游,村里招商引资办起了工厂,老百姓住上了集中规划的新居,村里的好事一桩接着一桩……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这年秋天,沈浩挂职期将满,小岗村民满怀深情写下挽留沈浩的请愿书,摁下98个鲜红的手印。

还有什么比红手印更能表达农民的情感?沈浩选择留下。

关键词:小岗村手印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