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4月20日电 题:祭海为何不出海?——山东“渔村振兴”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阳
“谷雨时节,百鱼上岸。”曾经渔民忙活修船补网、添置渔具、“骑着谷雨上网场”的出征日,如今变成了只祭拜海神、不践行出海的文化节日,部分渔村从事渔业捕捞的村民已不足一成。渔民“洗脚”上岸有了什么新营生?正值扬帆出海的捕捞旺季,记者深入山东多个渔村,寻找“渔村振兴”的新“海文章”。
“吃海”不捕海 渔民上岸把钱赚
农历谷雨一大早,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的龙王庙前就已聚集了许多前来祭拜的渔民。他们纷纷将准备好的饽饽、整猪抬出,点燃鞭炮,祈愿今年出海平安、满载而归。
“以前,过完渔民节,渔民们就该出海捕鱼了,但这些年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出海打鱼风险又大,越来越多渔民‘洗脚’上岸了。”70岁的院夼村老渔民王建波说。
祭海仪式举办时,院夼村村属企业海龙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3名工作人员很遗憾没能参加。此刻,他们正在葡萄牙,与那里的企业家商谈公司鲐鱼片、鲐鱼干等食品的出口问题。原来,他们的鱼产品近年已经远销日韩、欧美等地。
近年来,山东许多依靠捕捞业发展起来的渔村,转身从海产品精深加工、对外贸易上做文章,实现渔村转产、渔民转型。
“过去简单粗放地‘向海要饭’已经无法支持乡村振兴,我们正在积极加快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院夼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明说。
与院夼村相邻的朱口村,曾经的经济支柱也是近海捕捞,但最近渔民涉及多种渔业相关的加工业。其中,裙带菜养殖及精制加工的份额在山东全省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