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开笔礼”,溯源在其次

2018-04-20 10:06: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到河北扶贫一年来,我缺席了儿子成长的很多重要环节,深以为憾。日前,克服了很多困难,回京陪儿子全程参加了“开笔礼”仪式。

媒体工作使然,记得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听到过关于“开笔礼”的一些负面舆情。“百度”一下,《商业利益驱动之下被编造出来的伪“传统”》《“开笔礼”流行,启蒙别只剩下“蒙”》《“开笔礼”莫成了必开礼》等网页至今保持着很高的阅读率。对“开笔礼”,这些文章倒都没有一棍子打死,但字里行间充满质疑乃至否定。有的认为历史没有“开笔礼”的“真正”记载,有的认为不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实质,有的认为是商业利益驱动的产物……

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参观持敬门、大成门、大学门、触奸柏、万世师表等孔庙重要古迹,见证国子监内正衣冠、朱砂开智、启蒙描红等“开笔礼”流程后,我深深感到,没有必要抓住一些所谓的事实或依据,对“开笔礼”吹毛求疵,而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从启蒙孩子学习目标、内化礼仪知识、传承优秀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刻认知“开笔礼”的意义。

古代没有学校只有私塾,因而有拜师仪式而没有严格意义的“开笔礼”。这成为个别学者家长攻击“开笔礼”假冒传统仪式的主要原因。的确,中国古代对小孩子开始识字习礼有“破蒙”等教育形式,现在“开笔礼”并不完全是历史记载的古礼,但我们应本着师古而不泥古的态度,不断发掘、整理、补充、拓展、完善有关启蒙教育的文化基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就此而言,“开笔礼”仪式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开笔礼”包含着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厚重的传统礼仪,蕴涵着求学问道、安身立命的文化思想,既强化了孩子求学立志做人的仪式感和敬畏心,也升华了老师和家长等成人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当儿子给我爱人行“感恩父母”礼时,她说自己感动得掉泪了。毫无疑问,“开笔礼”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开笔礼”的“启蒙描红”等环节旨在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希望孩子们在人生启蒙阶段学会做人,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立身,更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这对在场的大人也是一堂生动的道德课。可以说,“开笔礼”通过成人少儿都喜闻乐见的方式,实际上吸引了国子监、学校、家庭、孩子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勤学苦习、尊师孝亲、知书达理等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

我是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佛家常讲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愿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少儿的家长们都能读懂“开笔礼”,用好其正能量。(汪鹏)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