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文山”还有多高?小部门年收文件3831份

2018-04-20 08:11: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持续发力,各地“文山会海”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但在个别地方,不注重工作实效、片面强调“重视不重视,会议来检视;工作好不好,文件少不了”的情况,仍在一定层面较为突出。

  科级单位一年收文3831份,发文642件

近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采访时,县上一个科级部门的干部反映,去年一年,他们单位共收到市级部门和县里几大班子的文件3831份,经过整合修改,该局全年向乡镇发文642份。如此算来,一个科级单位,每天要接收处理十几份文件,要制定下发两份文件。

连篇累牍的文件像雪花般在各部门间飘来散去,但究竟有多少是可发可不发的文件,有多少工作内容真正落到了实处,不少干部群众对此提出质疑。

这名干部说,这些文件大多是上级机关和县里安排的各项工作,比如农资打假怎么做、质量监督如何搞、消费维权怎样开展等。而下发到乡镇的文件,也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情况制定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靠文件来推动”。

无独有偶。秦巴山区一个仅有430多户村民的贫困村,连村里一些日常工作安排,也会制定出专门方案,以村党支部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给各村民小组。村支书说,本就不大的村子,原本召集村民小组长开个会,几句话就能安排妥当的事,却为制定、修改这个文件花费了两天时间。

“工作做没做如何证明?上级来检查指导,首先就是要看有没有发文件。没发文就是不重视,出了问题,问责会更严重。”这名村支书一语道破“玄机”。前述科级单位的干部也说,下发文件既是安排工作,也是为了明确责任划分。“文件发了,有了痕迹,出了事就是我们督促落实不到位。但如果没有发文件,性质就变成了没有开展工作,出了问题要被追究全责。”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