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仰望星空,在“大罐子”里测试人类如何摆脱“摇篮”

2018-04-20 07:46: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终于在2012年,“月宫一号”项目获批,实验舱就建在北航校园内曾经陈列教学用飞机的那块地上,因为能承受数吨重的飞机,地面承压能力够强,可以省去打地基的步骤。

论证,立项,选址,建设,每一步都不易。

2012年,是刘红有生以来最累的一年,日常教学照常进行,课后不仅得盯着实验,“月宫一号”实验舱每一步的建设更得操心。实验舱内要实现固体物质、空气和水的三大循环,并且满足实验员的长期居住,对设备的要求非常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每一分钱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每种设备该用什么级别,如何让满足需求的生产厂家供货……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毫不夸张地说,她梦里都在琢磨解决办法。

谈起6年前的建设过程,刘红仍十分感动,“这些设备很多都是爱国企业家的支持,有的是厂家专门为我们生产的,比如舱内植物生长的光源,市场上的民用光源达不到实验标准;空调设备,厂家也只收了很少的成本费用;还有实验员食用的无污染绿色猪肉,也是厂家将最高标准的猪肉赞助给我们。感谢这些有梦想、有爱国情怀的企业家。要不是他们的支持,这个实验舱造价起码得翻一倍!”刘红说,初步算账,起码节省了两千多万元,“但这个经验不值得推广,我们省钱是被‘逼’出来的。”

在实验舱即将完工之时,俄罗斯科学家依然不相信刘红及其科研团队能达到如此高的技术水准。就在2013年元旦,“月宫一号”团队给俄罗斯的科学友人发去新年祝福电子贺卡,其中附了几张“月宫一号”的样图。这几位俄科学家在新年聚会上打开了这张贺卡,一致“赞许”:“他们‘画’得真好!”

得知此事,刘红并不气恼,而是将这几位科学家列入了即将召开的国际学术交流会邀请专家名单。

2013年冬天,“月宫一号”建设完成并成功试运转,外国几位科学家受邀来华进行学术研讨。刘红仍记得那位俄罗斯科学家的反应:他站在实验基地门口将近一分钟,后来慢慢走进来,围着占地不过百平方米的实验舱来来回回看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依然不相信眼前这个实验装置是真的。当天晚上10点左右,会议结束了,这位科学家提出还要去实验舱看,他担心白天看到的只是“装样子”的假设备,夜里就会停掉或者“没有了”。刘红笑了笑,欣然邀请他随时去实验舱参观。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