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养文物,来山西吧!
充分认识文物的多元价值和多重作用,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文物资源利用途径,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2017年4月12日,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山西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并给出了宋元瓷枕烧造窑场在山西的答案。3天后的4月15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文明守望工程”正式启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一年来,九大项目全面推进,山西特色的共保共享局面正在形成。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作为文物大省,山西的国有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均位居全国前茅。文物资源丰富,文物保护任务繁重,拓展利用空间广阔,是山西独特的省情。今天的山西,已不满足“地上文物看山西”,给力的政策、创新的制度、多元的守护,让山西文物“活”了起来。
探寻文物保护路
古交千佛寺、高君宇故居、严香寺、山西私立晋商学校旧址……4月9日,太原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正式启动“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内涵研究与传播能力建设”项目,为太原市166处文物景观向社会公开征集解说词。让不会说话的文物“活”起来,实现对外开放文保单位解说词全覆盖,这是山西“文明守望”的一个侧面。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把文物当作稀世珍品“保”下来是不够的。充分认识文物的多元价值和多重作用,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文物资源利用途径,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文明守望工程’的实施,是山西省在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方面进行的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山西省文物局局长雷建国告诉记者,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精心策划了“众手搭”“巨手擎”“妙手集”“千手护”“巧手创”“小手托”“顺手帮”“联手助”“携手援”九大项目。“山西历史传承悠久、文物遗存丰厚,全省拥有地上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13405处归属文保单位,40470处无人看护。仅靠政府无法完成这些文物的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物遗产,实现‘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并重,对山西这样一个文物大省显得尤为重要。”雷建国说。
央广网太原6月5日消息(记者贺威通)“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次吹响了绿色发展的新号角,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