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禁补”之后“进补”依旧——校外培训市场调查

2018-04-11 10:31:0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同一个学科换两三个不同的地方补习的现象仍然普遍,初中阶段语数外物理化学“满汉全席”式的补课也并不罕见。同时,学业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普遍参与补课的风气已经形成,成都一家主打语文培训的机构甚至把学生分成“培优班”“尖子班”“状元基地班”,分班的做法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

  “被逼”的悖论

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受访的家长表示,送子女去培训机构参与应试导向的培训是“被逼”的。果真如此吗?

引起家长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老师“课上不讲课后讲”“跳讲”的担忧。某些培训机构和一些教育公众号则成为这种焦虑的放大器和集散地,持续制造着“不补课就落后”的恐慌情绪。记者调查了解到,在主管部门的严厉查处下,老师“留一手”的做法已极为少见。

“被逼”的另一种解释:别的孩子,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都在补课,那么成绩还不如他们的就必须跟上。再追问下去,家长会说,“还不是因为升学考试!”这番解释的背后其实是家长过高的期待。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校长芶鹏说:“我们需要让家长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北大清华。”

“被逼”或许还是家长对自己难以尽责的一种心理安慰。不少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不用说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在周末和寒暑假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以免孩子沉湎于上网或者打游戏,看似合情合理,实际是“外包”了家长应尽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性格特质的培养比补课更重要

主管部门整顿清理课外培训市场的“重拳”,为何市场反应平平?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