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从“厚葬示孝”到“归于自然” 节地生态葬如何“叫好又叫座”?

2018-04-07 17:01:2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沈阳4月7日电 题:从“厚葬示孝”到“归于自然”,节地生态葬如何“叫好又叫座”?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

清明时节,不少人扫墓拜祭,慎终追远。作为一项消耗小、污染少的安葬方式,节地生态葬近年来在多地悄然出现,同时也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殡葬方式。

从“厚葬示孝”到“归于自然”,节地生态葬如何“叫好又叫座”,得到更多人认可?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处生态公墓

  “以树代墓”,为子孙留下青山绿水

不修墓穴、不建立碑,而将逝者骨灰葬于绿树红花之下。近日,记者来到辽宁省鞍山市弘莲墓园采访,初春的东北万物复苏,这里成片的油松、云杉、银杏等在微风下摇曳,树木间飘荡的轻音乐让园区毫无悲凉、压抑之感。如果不是树下摆放着刻有逝者名字、铭文卧碑或鹅卵石,记者还以为这是公园。

像这样的树葬、花葬、草坪葬墓园在国内渐受青睐。沈阳市骨灰入土植树纪念林是东北最早新建的树葬公墓,目前已安葬骨灰36万份,绿化荒山1000多亩,而且安葬量正以每年七八千份的速度增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目前生态葬法的比例均已达到20%以上……

白色公墓要求人们从这座山上开凿石材,打磨、雕刻后摆放到另一座山上,每修造一座白色公墓就至少会毁掉两座青山,久而久之在城市周边留下一块块“牛皮癣”。相比之下,树葬成本低,投入小,以鞍山市弘莲公墓为例,平均每份树葬售价3000元-8000元,不到传统公墓的三分之一。

“安葬一个人,种下一棵树”的树葬,不仅改变了“逝者与活人争地”问题,还能较好解决荒山绿化困境。一方面,“以树代墓”满足中国人延续了数千年的入土为安思想,绿色树木含有延续生命之意。“另一方面,这也为植树造林筹集了资金,‘以墓养树’保证了树木存活率,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鞍山市弘莲墓园负责人葛继红说。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