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博鳌故事|杨诗蓓:历史的小小注脚

2018-04-04 19:46:0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她曾是服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一名学生志愿者,如今,她是论坛秘书处的一名员工。在面试和培训志愿者的时候,杨诗蓓常常能在他们眼中的光芒里看到自己曾经的样子,“他们会提醒我: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极有意义的”。

2018年是杨诗蓓与博鳌亚洲论坛结缘的第五年,也是她加入秘书处的第三个年头。从学生志愿者到员工,论坛横贯了她求学和工作的两个人生阶段,见证了她的成长。“对于论坛,我有着一种特殊的‘博鳌情结’”,杨诗蓓说,“这种情结混合着幸运、责任和期许:‘渺小’如我也可以为‘宏大’的论坛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即使是为历史标上一行只有自己才记得的小小注脚,我就已经心满意足啦!”

“睡在办公室里”的志愿者

2014年的春天,还在香港大学读大四的杨诗蓓经师兄推荐参加了香港菁英会组织的活动,由此与博鳌亚洲论坛结缘,成为了2014年年会的一名学生志愿者。2015年,虽然已经就职于摩根大通(香港)的财务部,但她还是利用年假参加了论坛年会和香港青年论坛的志愿服务。

“两次服务论坛年会,虽然工作时间都只有短短一周,却充满着压力和挑战。”杨诗蓓回忆说。这期间,她都在官方采编组进行英语短消息和简报的编辑,需要第一时间将从分会现场发回的短消息进行勘误和编辑,然后再上传到论坛官网的年会专题。分会结束以后,她还要将速录的文字稿润色后传到官网,并刊印出来提供给参会代表。

年会的4天会期,会议总量达70余场,通常有十几场分会同时进行。时间紧,任务重。那一周,为了赶稿件,她白天黑夜都与电脑为伴,有时甚至睡在办公室。因此,虽然连着做了两年志愿者,杨诗蓓却半个名人也没见着,甚至连采编室的大门都鲜少踏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当时负责指导我工作的杨希雨老师。”那时,杨诗蓓经常加班到深夜,杨希雨也一直坚守岗位。而当杨诗蓓早晨搭班车抵达办公室时,他常常已工作许久…… “年逾六旬的杨老师在灯下工作的背影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每次生出偷懒的念头时都不免惭愧。”

2014年,与杨希雨老师合影

凭着这种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服务论坛年会的两年时间,采编团队共完成了99篇分会简报和300余条英语短消息。

也正是在2015年年会再次回到海南,与曾并肩战斗的“战友”重逢的那刻,让杨诗蓓萌生了加入秘书处的念头。

令人着迷的“大世界”

这个念头并非空穴来风。

在年轻的杨诗蓓眼中,博鳌亚洲论坛是个令人着迷的“大世界”。来往其间,“擦身而过的可能是编撰经典书籍的大学者,可能是我自小景仰的企业家,也可能是为我得以平安成长铺平民主富强道路的政治家。”

此外,曾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活的杨诗蓓,对“一地一人一味”有着深刻的体会,而作为一名中国人却从未在首都生活过,始终是她的一大遗憾。对她来说,能够跟随论坛秘书处常驻北京非常有吸引力。

对于这个决定,她至今都觉得,“这是我做过的最浪漫的决定之一了!”

杨诗蓓(左二)与法国中学生

而初到论坛秘书处,杨诗蓓也曾经历了一段富有挑战的适应期。当她得知自己负责外联的理事会竟有半数是前国家元首时,就算表面故作镇定,心里早就打起了拨浪鼓,“生怕做了不得体的事情贻笑大方。”

与此同时,从未在北方生活过的她,经常听不懂大家讲的“北京梗”笑话。但也只好一头雾水地跟着一起笑,笑完再好奇地问:“为什么大家都笑了呀?”以小见大,她身边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因此,在初到论坛的一年多时间里,杨诗蓓的大半闲暇时间都花在了解论坛和体验北方的生活上,“我甚至参加过踏访北京水系的徒步营,沿着南城的水沟一走走了一天……”

适应和学习的过程虽然不容易但也充满着温暖。

回忆起那段时光,杨诗蓓仍感慨万分:“上级和前辈体贴细致的指导帮助我避开了许多弯路。而我负责外联的理事虽然身为要客,但大都极为和善。”有一次,她忙得好几宿没怎么合眼,仍强打精神在酒店大堂接待嘉宾,但扛不住袭来的困意,几乎都要站着睡过去。这一幕被一位理事看到,为此特意在大伙面前叮嘱她,“瞧把你累的,要注意休息啊。”

“其实,每次活动结束,我几乎都能收到来自理事和咨委的私人感谢,”杨诗蓓说,这往往让她受宠若惊。一年年过去,随着对工作和合作伙伴的了解,工作对于她来说不再是冰冷的公务,而成了充满信任和理解的纽带,与不少人甚至成了“忘年之交”,“这是两年前的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论坛秘书处工作人员(部分)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