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随志愿军烈士英灵归来的这支钢笔,当年抒写着什么?

2018-03-29 09:36: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曾埋葬“CHN-582”号英烈遗骸的韩国京畿道,位于汉江两岸。1951年从1月到5月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第四、第五次战役大多在这片土地上进行。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前惨烈的两次战役。经历了一系列溃败后,联合国军已经从惊慌失措中平静下来了,在其强大国力支撑下,很快又重露峥嵘。

这不愧是当时世界上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他们不但有遮天蔽日的飞机统治天空、钢铁洪流般的装甲力量和无穷无尽的炮火支配大地,也懂得聪明和狡诈。李奇微很高明地总结出了志愿军简陋的步兵们在攻击距离和补给能力上的极限,并把其命名为“礼拜攻势”。于是他把联军的主力按计划不断后退,当等到志愿军体力和物力开始不支时,空地一体的凶狠反击就会随之而来。

按照他火力兵力计算结果,当志愿军强弩势末后,强大的联军将轻易地插入后方将其围歼,再往后,就是一血长津湖的耻辱并重新饮马鸭绿江,或许就是战争的全胜。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反击却几乎在攻击路线上每一个山头都磕磕绊绊。纸面上终究计算不出来,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些担负着后卫和掩护任务的志愿军小部队,纵然缺粮少弹,纵然后援无望,但依然死死咬住面前的敌人,直至全部战死。

最终,每天超过900人的伤亡令李奇微的梦想破灭,他拿回了京畿道,却没有余力再往前走一步了。战线被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

李奇微们的疑惑和战死在京畿道的志愿军将士们一样,被埋在异域青山之中,至今已有六十多年。

那支钢笔的主人,在生命的最后会是怎样的呢?

阵地已毁,弹已尽,援已绝。优势的敌军正踩着被钢与火耕耘了一遍又一遍的阵地,就要上来了。他或许会很平静地掏出了挚爱的钢笔,拧开笔帽,在一本笔记本上写了些什么。时间是那么有限,他或许还没写完,还没有盖上笔帽,一颗子弹或者一块弹片令他失去意识,从此与阵地化为一体。

他当年抒写的内容,经过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也已经化作春泥。

但我知道和他一样的人们写了什么。

1950年的长津湖,一位叫宋阿毛的战士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雪世界里,一笔一划地写下:“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然后,他和他的连队在阵地上化为冰雕。据传,宋阿毛在参加志愿军之前或许是位上海籍的工人。

1952年的上甘岭,一位名叫黄继光的战士在烈焰和硝烟蔽日的日子里,一笔一划地写下:“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后来的某一天,他张开双臂,迎着狂喷火舌的射孔一跃而起。档案上记载着,黄继光是位来自四川的农民。

关键词:遗骸烈士钢笔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