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老旦“变形”记

2018-02-23 18:36: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西宁2月23日电  题:老旦“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邓万里

背井离乡学艺5年,自己开店创业当上老板10年,过完这个春节,旦增加就要去给村上集体入股的公司当“老板”,带领大伙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老旦要当大老板了”,这是春节期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松多村人谈论最多的话题。

今年的藏历新年和春节“喜相逢”。月初,同德县城老城区车水马龙,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拥挤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各族群众忙着购置年货。老旦正忙着打理自己的藏服店,十几种藏服款式,吸引着一拨拨的客人惠顾,让他几乎没有空闲和记者聊天。他说,这段时间每天的毛收入都在万八千的。“客人多的时候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这样的忙碌在老旦心里,是幸福的味道。年轻时的他,过怕了苦日子,尤其是怕过年。

松多村镶嵌在县城城郊一条干涸的河谷上。这里干旱少雨,风吹黄土漫天,只能种些青稞、土豆为生。“那时我们家8口人,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洋芋,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一年种的庄稼连来年买肥料的钱都不够。”小学还没毕业,旦增加就辍学在家,重复着父辈的生活,不到20岁就结婚生子,同样靠种地维持生计,日子却越发捉襟见肘。

穷则思变。2002年,夫妻俩把还在读书的两个孩子留在家,经亲戚介绍进了一家藏服加工厂做了学徒。一年时间,虽然没有一分工资,但总算学到了一门技术。次年,夫妻俩在邻县兴海找了份藏服加工的活。几年下来,除了能供孩子上学外,还开始有了积蓄。

“打工那几年,除了攒了点钱,最大的改变是思路打开了,敢于幻想和冒险了。”2008年,42岁的老旦回乡专门做了个调查,发现县里的藏服店都是从外地批发过来的货,很多顾客对款式不满意也只能将就。他准备用攒下的钱,回到家乡租个门面,从事藏服加工生意。

可是,一直相濡以沫的妻子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万一失败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咋整?”

“不试试咋知道?当年如果不出去打工,现在还在种地呢!”老旦一咬牙,店铺终于开起来了。一开始,老旦主动到一些城里人家上门跑生意,顾客提供原料,他收取加工费,顾客既能省钱也能私人订制样式。后来订单越来越多,连周边不少服装店也把原料给他,老旦的加工店实现了“批量生产”。除了给别人加工,还自产自销,全家老小乃至亲戚齐上阵,生意越做越红火。老旦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关键词:产业春节公司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