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华时评:不要小看了那把修脚刀

2018-02-23 12:01:1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西安2月23日电  题:不要小看了那把修脚刀

新华社记者 方问禹、薛天

小小一把修脚刀,拓开山乡致富路。记者日前在地处陕南秦巴山区的紫阳县采访时了解到,4年多来,当地整合培训资金,开展劳动力免费培训,形成了“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扶贫模式,向全国各地输出了17000多名修脚技师。修脚业已是当地百姓赖以脱贫的重要产业。

扶贫要有抓手,脱贫要有门道。在陕西富平、宁强等贫困县,以往挂树上喂鸟的柿子、山里人自家种的茶叶等“微资源”已成为市场热销的“富平柿饼”“富硒茶叶”。免费领苗、种植补贴、兜底收购等政策“组合拳”,化“微资源”为“微产业”,让贫困户有了稳定收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做法,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一个启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厚植群众容易上手的“微产业”,也是一条挖穷根、真扶贫的有效路径。

“微资源”“微产业”看似不起眼,人人能做,处处皆有,一旦形成规模与气候,就会产生巨大能量。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像享誉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就源于“鸡毛换糖”的易货交易,遍布中外的温州商人,其“第一桶金”靠的也是小生意小买卖。

厚植“微产业”,需要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摸清地情民情,增强“微资源”的识别力;同时,还要研究市场需求,让贫困户脱贫有术、致富有望,增强“微资源”的开发力。

常言道:“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不少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而耕地资源紧张。因此,脱贫更应该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或者是二、三产业的道路。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按照当地条件,寻找扶贫项目,强化技能培训,让贫困户以技术立身,扶贫扶到点子上,可积小胜为大胜,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关键词:扶贫资源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