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村晚”唱响乡村振兴之歌

2018-02-19 18:40:57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振兴乡村,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振兴,更有精神层面的振兴

背着白菜的村头妇女、扛着榔头的山乡汉子、赤足奔跑的农家孩童,在舞台上唱起村歌、跳起茶舞。近日在浙江丽水龙泉举行的2018“乡村春晚大集”,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乡村代表队。全都是由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满溢着的农家风情、乡村记忆,让人对这台“村晚”和台上的“民星”刮目相看。

1981年春节,在浙江庆元月山村这个小山村,几个村民聚在一起,敲锣拉琴、唱起民歌,头一回办起乡村春晚。此后,月山“村晚”年年有,已连续办了38年。如今,和月山村一样,在浙江不少地方,元旦春节期间办一台“农民演、农民看”的乡村春晚,成了当地农村过年喜庆气氛的“标配”。

“仓廪实而知礼节”。浙江农村常住居民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口袋鼓起来、环境美起来之后,农民在精神文化领域也迸发展现自我的“表达欲”、期待“获得感”,把好日子唱成歌、绘成画。正如有专家点评:“乡村春晚原汁原味地呈现乡村生活和劳作场景,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信、幸福和快乐”。

乡土“村晚”成为浙江农村新年俗,既是农村群众的自发首创,也有文化部门的引导支持。浙江全省范围的“种文化”和文化礼堂建设,帮助“村晚”上档次、成规模。农民排“村晚”缺啥,文化部门就送啥。“订制式”的送培训、送器材、送资金等服务,加上每年培训文艺骨干、“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村晚”出精品。特别是遍布浙江的76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不仅是“精神家园”,也成为“村晚”最好的舞台。

乡土“村晚”不仅是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还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像缙云官店村,超过半数的村民“上了舞台能演戏,卸了戏妆能种地”,还有不少全家上台、四代同台的情形。有村干部感慨,以前过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聚在一起,娱乐消遣无非就是划拳喝酒、打牌赌博,现在大家一同练舞听戏看“村晚”,不仅年味浓了,村风民风也好了。不少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也经由“村晚”舞台,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像“村晚”这样的活动,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去浸润、感染和引领群众,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村民生活习惯。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