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2月12日电 题:特写:身边人讲身边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刘伟、钟泉盛、徐海涛
“有人看到我帮扶手册里,每月收入填了两三千元,都以为我填多了。”站在村头广场上,年近六旬的广西天等县都康乡把孔村农民覃冠球一席话让大家笑了起来。
天等县是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深度贫困县,人均不到5分地的把孔村是当地贫困村之一,全村至今仍有上百户贫困家庭。日前,一场分享脱贫经验的“脱贫故事会”在这个小山村的小广场上开讲。
“2016年,村里帮我办了5万元小额贷款,我就养了200只兔子。”率先拿起话筒的覃冠球说起自己的经历,“没想到,准备的饲料和兔子产的崽,好多都给老鼠糟蹋了。”
“没技术还是不行。”吸取了教训的老覃,新建兔舍,搞起专业养殖,短短一年多,养兔规模就增至1000多只。
“卖了多少钱?”有村民问。
“一只卖了近100块钱,我也没想到,养兔这么得钱啊。”老覃笑着说,“如果你们也想养,可以跟着我,大家一起学。”
老覃话毕,62岁的村民农培安接过话筒。“他养兔,我养蚕。去年,我10张蚕赚了8000多块钱。”老农一上来就把收入交了底。2015年,当帮扶干部进村推广种桑养蚕时,他对“养蚕脱贫”还不相信呢。
“当时我试着养了点蚕,结果第一批全死了。”缺技术、观念旧、护理不到位,农培安结合着失败的经历把养蚕经验一一分析给大家。如今,靠着种桑养蚕,他家一栋三层新房拔地而起。
两个身边的脱贫故事刚讲完,广场上的投影屏幕穿插播放起当地电视台推出的脱贫宣传片和扶贫励志小品。一句句鲜活的土话,把脱贫细节讲得活灵活现,引得村民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