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时评:解读“平安中国”的密码

2018-02-09 14:31:0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执政党独特的群众和组织优势,造就了一整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过去一周,“回家”成为朋友圈最火的话题。一部名为《三分钟》的短视频,讲述春运期间女列车乘务员的故事,一时刷屏。不知不觉,春运开启已然40年,今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这一“人类最大规模周期性人口迁徙”,带来了庞大的社会治理考题。保证人们顺畅出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是无数如视频中女乘务员一样的人辛勤付出,他们共同编织成了这个国家的综合治理网络。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中国人不仅出行越来越放心,而且居家越来越安心。2017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命案0.81起,是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51.8%,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比2012年下降43.8%,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上升到95.55%。“平安中国”已经成为一张暖心的国家名片,不少外国政要和境内外专家认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大局稳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两大奇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打造安全稳定的局面,并非一时一日之功。处身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并不算高,警力配备数字也相对较低。“平安中国”建设跳出了“高投入、高强制、高回报”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中国执政党独特的群众和组织优势,造就了一整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是克敌制胜的两大抓手。前者主要是深化警务改革,从内部挖潜力,跨地域、跨部门、跨警种的合成作战日渐成常态;后者主要是发展智慧警务,向科技要警力,实现对刑事案件的精准打击。像北京的“7×24”小时警务工作室、上海的“智能安防社区”等,都是因地制宜的警务工作模式创新。通过内外兼修,面对新型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始终能够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态势。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