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1月28日电 题:“蛟龙”从这里出发——国家深海基地“探密”
新华社记者苏万明
冬日,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的“鳌头”,静静面对广袤的黄海。前方一道大坝将大海划开,两侧的草岛和柴岛两岛环抱,把一片静谧的小海湾揽入怀中。
这里就是国家深海基地,我国大型深海装备业务化运行支撑基地,也是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我国深海科考最核心的载体“蛟龙”号,即“安家”于此。随着 1月上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里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国际级的深海科考公共服务平台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参与深海科研和勘探的实力。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竞相投入巨资研发深海高技术装备、建设深海保障基地,获得许多重要科学发现,在深海资源勘探、开采和利用等方面也取得巨大突破。
2002年,我国科学界正式提出建立国家深海基地,2013年11月8日,基地开工建设。
“凝聚全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力量,吸引国内外海洋科技高端人才,成为深海科学技术开发的引擎以及深海产业孵化的桥头堡。这是国家给予基地的定位和厚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说。
于洪军介绍,基地承担深海技术装备的研发和试验,开展深海基地调查船舶、重大装备等的运行和管理,承担潜航员和重大装备操作人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组织开展深海资源勘探、科学考察、环境观测,以及深海科学考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深海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与服务等工作。
位于海湾前方中央位置的综合科研业务办公楼,既满足深海基地基本办公需求,同时具备深海装备研发实验、大洋通讯指挥等科研业务功能。前方的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车间、试验检测水池及船坞、潜航员训练水池、维修维护主厂房、机修及电修车间,则可以对潜水器和各种深海科研设施与设备、仪器仪表等进行试验研究、检测、维修、保养,是深海基地的功能核心区。远处,则安装港口灯塔导航及大洋通信岸台天线、VHF水声通信岸上设施及相关配套的收发信机房,满足基地对远洋航行的大洋考察船指挥、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