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从土地来,到土地去——小岗村新农民的致富经

2018-01-16 20:07:23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做什么呢?“起初我的想法是觉得养猪简单,反正家里有地,修个猪圈,就开始养猪了。”2012年,殷玉荣的养猪场办起来了,但是打击也接踵而至。因为缺乏养殖专业技术,遇到小猪拉稀、口蹄疫、育苗注射等问题,殷玉荣就发慌,她不会打针呀。“那时候,我哥哥也养猪,会一点养殖技术。我就跟他学打针,但是学不好,一下子打折了十几个针头。”

殷玉荣吃了技术缺乏的亏,加上开始的几年市场行情不好,她的养猪场连亏三年。“那时候家里人都叫我‘败家女’,养猪养的快把家赔掉了,强烈反对我继续养猪。”但是殷玉荣不甘心,她请求家人再给她一年试试,如果这一年再不行,她就从此放弃养猪创业的梦想。

此后的日子,殷玉荣更加勤奋学习养殖技术。“那时候,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把技术人员都问烦了。”2015年下半年,殷玉荣的养猪场开始赚钱了。虽然“第一桶金”只有三四万元,但足以让殷玉荣欣喜若狂。“那三四万元比三四十万元还重要,因为我养猪从来没有赚过钱呀!”2016年,随着市场行情的好转,殷玉荣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50万元。她终于在家乡创业成功,证明了自己。

现在,殷玉荣的养猪场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户,不愁销路。她自己也成了养猪技术员,经常帮助村民解决养殖问题。谈到未来的打算,她信心满满:“现在村里规划建新的养殖区,到时我也会搬过去,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程夕兵和殷玉荣只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新农民的缩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凭借智慧、勇气、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向土地要效益,发家致富。他们让“农民”二字不再只是一种身份,更成为一种时髦的职业。

采访中,程夕兵多次谈到自己最担心的是自然灾害,往往一遭灾,大半年的收入就没了。而殷玉荣也表露了自己对养殖技术的渴求。在家乡创业的农民有想法、有干劲,也有压力、有忧虑,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帮扶力度,解决他们创业守业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醒乡村活力,留住乡愁。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