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引起科技工作者、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表示,国家科技奖一系列重大成果彰显了我国的创新自信,我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令人振奋,激发了人们投身科学、服务创新的热情。
国家自然科学奖代表着基础研究的硬实力,今年两个项目同时获得一等奖,其中“聚集诱导发光”概念更是由我国科学家首创。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说,缺乏原创成果长期以来是我国的科研短板,越来越多原创突破的出现,说明我国基础研究实力正逐步提升。
“获奖成果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创新自信。国家奖励这些项目,有利于激发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创新自信。”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长平说。
获奖者身上的奉献、专注精神引起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共鸣。“获奖者们专一求真的科学精神让我很感动。这启发我们,要把一件事做到世界顶尖,需要一辈子的努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说,获奖项目既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也有直接服务生产、民生的,尤其是一系列在农业、电力、医药等领域的重要突破,让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
“看到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为农业科技的成果得到肯定感到欣慰。”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博士说,“我们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浙江龙川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员工喻高涵说,看到我国电力技术在国际上越来越有话语权,“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村水电工作人员,我感到自豪。我将坚守岗位,为输送更多的清洁能源尽绵薄之力。”
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项目的获奖比例进一步提升。“这些年,国家在企业挂牌建设了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是很好的尝试。”东方雨虹特种功能防水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文锋说,“希望我们的实验室未来做出更多高质量成果,承担起对接产学研合作的任务和使命。”
新华社青岛5月8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养殖研发团队完成的近江牡蛎海区养殖技术成果,近日通过由国家贝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组织的阶段性现场验收,标志着近江牡蛎养殖链条全面构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