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条码支付告别“无证驾驶”、“危险驾驶”

2017-12-29 19:27:1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在几大市场主体的持续努力和推动下,条码支付在餐饮门店、超市、便利店等线下小额支付场景得到推广应用,用户的接受度和使用率迅速提升。较之于银行卡支付,条码支付具有进入门槛低、推广应用成本小、便于融入各种线上线下场景等优势,创新性地满足了民众小额便民支付需求,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条码支付的业务与商业优势使得其业务与技术风险都有特殊性。一是条码支付在开放(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以图形方式传输支付指令与信息的成本优势使得其易于被不法分子使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如截屏、偷拍、攻击移动支付终端(如手机、Pad等)等盗取条码支付承载的支付凭证信息,给用户带来资金损失。二是条码支付可存储简单程序代码易于商业营销的场景优势使得条码亦容易携带恶意代码、木马和病毒,成为不法分子钓鱼,窃取用户敏感信息甚至盗取用户(商户)资金的“利器”。三是条码支付相较于银行卡支付,其使用交易指令单向验证简化支付流程从而提升用户感受的体验优势使得其易于被黑客绕过银行卡身份认证机制,实施“中间人”攻击,造成用户资金失窃。四是条码支付配套的(静态)条码图形、扫码设备具有部署成本低、使用门槛低的竞争优势使得条码图形,特别是静态条码真假难辨,其易被篡改、变造,用户扫码支付风险突出;扫码设备安全强度过低,普通的手机摄像头、简易的收银台扫描枪都可识别条码,易于被不法分子非法改装盗用。

  条码支付过低的市场进入门槛也触发了市场的无序竞争,“无证驾驶”、“危险驾驶”风险集中。自2014年始,各类市场主体唯恐落后于人,部分支付机构采取持续补贴、交叉补贴的方式推广条码支付业务,大搞“跑马圈地”,将支付业务应有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业务规则的统一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合规性统统置于脑后,造成条码支付风险频发,损害了用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为此,央行果断采取了暂停业务的监管措施。其后,随着支付标记化等技术成熟,在移动支付中得到稳健的应用,条码支付的技术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关各方对条码支付的业务与技术规范进行持续论证与验证;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各方就条码支付的普遍问题与业务、技术标准达成共识,都期待央行适时推出条码支付的“驾驶证”与“交规”。今天,央行审时度势的发布了《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条码支付从此告别“无证驾驶”与“危险驾驶”。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