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梦·实践者】2017,他们照亮时代

2017-12-29 16:46:1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48岁,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在即将到龄的“老飞”李浩心中,却多么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再慢一些。他并非觉得军旅生涯留有缺憾,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足以为他的飞行员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他也并非为日后的生计发愁,飞过6种有人机机型、安全飞行3000多个小时,拿着这样漂亮的“成绩单”,他可以轻易找一份高薪工作。只不过,李浩最放不下的还是那些陪伴他的“战鹰”,最痛苦的还是再也不能刺破苍穹、鹰击长空。

因此,当2010年李浩听闻空军组建无人机部队时,他不问待遇、不问去哪,只有眼中闪烁的兴奋,只有心中无比的喜悦。7年来,李浩在人民空军无人机事业的发展上没有半点停歇,他的飞行航迹也在不断延伸。

在贵州遵义平正仡佬族乡,有一条绕过了三重大山,穿过了三道绝壁,绵延数公里的人工渠,当地人称之为“大发渠”。自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作为村大队长,带领着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除了修渠,几十年来,黄大发还带领当地群众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大发渠”,犹如一条系在悬崖绝壁上的玉带,汩汩清泉从中顺流而过,滋养着沿线的父老乡亲,也见证着小小村庄脱贫致富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退休了会做什么?可能有人会回答“休息”“旅行”。但如果你要把问题抛给图布巴图,他只会回答两个字:“还账!”用图布巴图的话说,过去自己忙着抓牧业税入库,忙着伐木烧炭、粮食自给,欠下了不少生态“账”。退休后,他便把植树治沙作为自己人生“下半场”的唯一选择。

辽阔阿拉善,茫茫戈壁滩。15年来,每年一到春天,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人们总能看到图布巴图和他的老伴身背水壶、手拿铁锹、埋头苦干的身影。15年来,图布巴图给戈壁“绣”上了5万多株植物。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