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2月27日电 题:脱贫工作做得越细 群众就越有信心——广西瞄准深度贫困攻坚
新华社记者王念、王军伟
按计划,今年广西将有900个贫困村减贫摘帽。年末了,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桂西北石漠化山区、桂南边境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带和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都在忙什么?记者最近深入这些地区采访发现,当地党委、政府脱贫工作做得越来越细,群众脱贫奔小康也越来越有信心。
石漠化山区:下“绣花”功夫育特色产业
针对深度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严峻形势,大化县派出县处级干部到相关的6个乡镇任第一书记,坐镇一线,以战斗的姿态对待“坚中之坚”。
县委副书记杨胜涛到雅龙乡任第一书记,到任的第一天就马不停蹄走村串户调研,与村屯干部和贫困群众共商脱贫对策。“全乡贫困发生率在50%左右,贫困程度深、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脱贫产业是最大的难题。”杨胜涛说,“根据当地实际,现在正着手引进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养牛。”
桂西北石漠化山区千重山万重岭,严重缺水少土。石头缝里培育产业是难上加难。目前广西大石山区各贫困县正结合当地实际,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下足“绣花”功夫培育特色产业,并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合作社带动、金融扶持等手段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就在大山深处。近年来,加西村因地制宜种桑养蚕,靠这一产业人均增收4000多元,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
“摘帽”后如何巩固成效?新年将至,凌云县县长莫庸来到村里,与镇、村干部一起谋划新的产业发展计划,明确下一年要重点抓好生猪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实现脱贫靠产业,要巩固成果,今后还必须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莫庸说。
都安瑶族自治县号称“石山王国”,贫困人口散落在千山万弄之中,是广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面对“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自然条件,县里千方百计引导贫困户向特色种养业要效益:一方面发展毛葡萄、油茶产业,一方面大力实施“贷牛还牛”项目,让每个贫困户都种有三四亩毛葡萄或油茶,养殖一到两头瑶山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