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耕地“歇一歇” 环境“喘口气”:我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达1200万亩

2017-12-15 08:26:44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目的是让耕地得到休养生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等难题——

农业部日前在北京召开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落实会。会议透露,经过两年的探索,我国已构建了耕地轮作休耕收益补偿的政策框架。目前,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达1200万亩,涉及黑龙江、河北、湖南等9个省份的192个县(市)。

改革难点——

用地养地结合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针对的是地力透支这一痛点。“在粮食供给压力下,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了透支。一是耕地质量退化严重。目前,全国耕地面积大概有40%出现退化。东北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南方部分地区土壤酸化。二是耕地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膜残留问题。”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谢建华表示,改革的目的是既有利于耕地的休养生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这项改革的难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过去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为了促生产,基本上是“四海无闲田”,该种的都种尽了,不该种的也种上了,资源环境已亮起了“红灯”。现在,探索实行轮作休耕,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培育农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让超负荷的耕地“歇一歇”,让透支的环境“喘口气”。

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转变农民传统种植习惯。千百年来,农民种地产粮。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农业的功能长期聚焦保供给。现在,供求形势发生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农业除了保供给,还要保收入、保生态。农业功能的丰富是开展轮作休耕的出发点。这种功能的拓展既要转变思维方式,更要改变种植习惯。要主动适应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打造成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样板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