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欢畅,云雾升腾,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墨脱边陲。
“叮铃铃——”伴随着悦耳的铃声,“墨脱戍边模范营”三级军士长周国仁和往常一样,走进背崩乡中心小学五年级教室,开始了他的授课。这样的场景,在墨脱县背崩乡中心小学反反复复上演了18年。
从2000年开始,周国仁就在这个中心小学义务支教,所教的学生有1680名考上初中,179名考上大学。很多学生毕业后返回墨脱,进入了各个领域工作,成了墨脱经济社会发展、稳边固边兴边的主力军。
用文化点亮希望
首先,让我们把镜头回放至1999年9月。
那天,在营门口站岗的战士周国仁发现,当时本该在学校上课的孩子却在放骡马、打猪草。周国仁一打听,才得知背崩乡仅有的一所小学,常因没有老师而被迫停课。那时,由于不通公路进出墨脱一趟需要三四天,物资全靠人背马驮。很多老师忍受不了艰苦的条件,就想方设法“走”了。
看着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周国仁心里不是滋味。内地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他们却失学在家干农活。
“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孩子没学上啊!”携笔从戎的周国仁主动请缨,把担任代课老师的想法与部队领导一说,教导员尚天云拍手赞成:“墨脱落后,关键在思想、根子在教育。强边富民首先要富脑子,我们要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上课第一天,周国仁懵了。任凭他使出浑身解数,可孩子们总是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这些门巴族孩子根本听不懂汉语,他们讲门巴语,周国仁听得也是云里雾里。
要教好孩子们,必须打破语言障碍。为了学好门巴语,周国仁就拜当地懂汉语的老门巴为师,门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靠的是口口相传。周国仁就用汉语拼音代替门巴话,进行“音译”,整整记录了10余万字的翻译对照笔记,近似手写了一本门汉“双语词典”,才渐渐打通了他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鸿沟。
入学面试连夜排队 为了让孩子读上最好的私立小学原标题:为了读上“最好的私立小学”2018年6月13日,重庆,下午江北区某小学的大门口被排队报名的家长“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