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科学”号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开放航次返航青岛

2017-11-16 17:46:45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青岛11月16日消息(记者王伟)16日,“科学”号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项目的科考任务,顺利返航青岛母港。

据了解,航次历时33天,行程5200余海里,获取了西太平洋水文气象、海洋生物生态、化学和沉淀物的相关数据和样品。特别是针对棉兰老冷涡和哈马黑拉暖涡开展的多学科的同步观测试验,为认识西太平洋多尺度环流变异以及气候和环境效应提供了观测和基础数据支撑。

该基金委项目首席科学家袁东亮介绍说,航次取得的亮点科研成果归纳为五点:

1、首次在西边界流区开展了次中尺度过程观测试验。西太平洋菲律宾东部沿岸有两只十分强劲的西边界流,分别叫做黑潮和棉兰老流宽度约150km到200km,流量相当于长江流量的数千倍之多,对于全球大洋的热输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两支西边界流内部存在着丰富的涡旋结构,尺度在几百米到几十公里,对于西边界流的动力过程十分重要。过去一直没能观测,此次依靠西太平洋开放航次,成功的对这些次中尺度涡旋进行了观测,为国际首次。

2、首次获取了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深渊海的环境数据。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深渊海的变化,过去一直不清楚,此次科考,正值赤道太平洋出现异常拉尼娜事件。获得的深海温度盐度以及海流的观测,对于理解大洋热量平衡和我国短期气候预报等等,有重要意义。

3、开展了全水深海流和痕量元素的协同观测。利用X-Vane进行了3个站位的全水深痕量元素采样,对于理解深渊海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4、开展了棉兰老涡和哈马黑啦涡的多学科综合观测。这两个大涡旋位于西太平洋印尼海入口区,对于热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动力过程有重要影响。

5、获取了从近海到西太平洋的微塑料样品。微型塑料,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进入到海洋生物体内,并最终对人类的健康长生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西太平洋的微塑料观测以前几乎是空白。此次航次获取了25个站点的海洋微塑料颗粒拖网样品,为查明微塑料在中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运移路径提供了观测支持。获得的样品对于评估西太平洋环境污染情况等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