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一个不能少】茅山老区强村富民的“红色发动机”

2017-11-03 20:11:57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党支部连续三届换届选举不成功,每年一次的党员大会开不起来,集体负债1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多年戴着“黄茅革命老区重点扶贫村”的“红帽子”……这就是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天王镇唐陵村十年前的真实写照。

而如今,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绿色银行”,2016年全村苗木销售40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万元。谈起村里的飞速发展,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都竖起大拇指点赞:没有刘树安就没有村里的“大象翻番”,他就是一台强村富民的“红色发动机”。

  不负党组织“三顾茅庐”,回乡重走创业路

年营业额过亿元,年收入超过千万元,正当在南京的公司发展红红火火的时候,刘树安迎来了人生中一次艰难抉择:2007年,村两委会换届选举时,镇党委书记“三顾茅庐”,请他回村竞选书记。是继续留在大城市“掘金”,还是回村当一个“穷方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真的回到村里。

唐陵村地处风景如画的茅山脚下,是典型的丘陵山区,缺水不适合种粮食,却是种树的“天堂”。刘树安借给村里500万元,带领15名党员干部建起唐陵苗木市场,发动全村种活了“摇钱树”,创造神奇的“唐陵模式”。全村除年老体弱党员外,党员户户有项目、家家有基地,其中资产在千万以上的就有100人。村民家家有树,人人有业,共1000多名经纪人,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民达60%。

创建“党员交通站”,重铸扶贫机制

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句容市委组织部对基层支部推行“先锋亮绩,积分管理”制度。刘树安创造性地建起实体、网络、志愿者三种类型的党员红色交通站,形成“党组织+交通站+党员”的学习体系,让每个党员“应知应会”,激发他们“知行合一”亮实绩。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120多名党员集体承诺,争取利用3年时间让36户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村民柳孝和的大儿子成婚后,家里欠下一屁股债,33岁的小儿子“无人问津”。志愿者党员红色交通站的姜建祥自告奋勇,帮助他在华安彩叶苗木基地找到一份苗木管理员的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帮助小儿子顺利成家,一年后添了小孙子。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