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请回答2017]“游学”与“研学”,我们真正该看重什么?

2017-10-24 13:00:55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北京10月2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大会之声”报道,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行走的距离上可见一斑。大人们回忆当初上学记忆中的“出行”,还仅限于春游和秋游,而如今小朋友们的辞典中,已经有了更多新名词,比如“游学”和“研学”。素质教育发展、教育公平推进的过程中,“游学”和“研学”在家长和孩子们心中意味着什么?《请回答2017》,一起来了解这五年里,在课堂外还有哪些选择?

昨晚,观察员沈静文和主持人姚轶滨向“游学”和“研学”的参与者提问。

作为两个男孩的妈妈,两次带孩子出国“游学”的陈芳很有发言权。

陈芳表示,对于“游学”方面,大家的第一个诉求是语言。送孩子去“游学”,还是希望孩子身边都是不说中文的人,“因为老师们也想向家长们汇报孩子们的情况,所以我们有个群,每天孩子活动情况的照片都会发在里面。当看到孩子们是在跟国内的孩子们扎堆的时候,家长们就会@领队老师说‘怎么在扎堆,我们还是希望他去锻炼英文、说英文,为什么还是和国内的孩子在一起’,领队老师就说‘会分组的,马上就分组了’。”

陈芳说的,是“游学”。在启德学游总监卢洁的日常工作中,家长往往带着直接和明确的需求出现。

卢洁说:“我认为大多数家长让孩子们出国去参加‘游学’,其实一定有他的目的跟期望。作为一名从业者,我认为一个假期凝聚了家长太多的期望。家长期望孩子们在一个假期里能解决好多问题,比如各种学习问题甚至可能是性格的问题,包括期望独立自主这些品格能瞬间被培养出来,所以他们的需求和希望非常直接。家长比较直接给孩子决定了行程,但是孩子并不愿意,这种问题是不在少数的,这个比例至少可以占到20%左右。”

另外一家与“游学”相关的机构,哈林秀王国际英语篮球训练营,其创始人许云飞,致力于解决家长的双重诉求。外籍专业教练教孩子打篮球,国际化的同龄对抗,许云飞希望融体育与英语教学于一体。

他表示:“我们想打破英文这个窗户纸,中国孩子的单词量已经足够,问题就是敢说不敢说,有没有一个说英语的情境。所以我们到国外去训练的时候,一般两周,一周时间是篮球训练,这篮球训练全部是外国教练,甚至是跟国外的孩子在一起练。在两周里面,孩子从学术或者技艺上,想要有很大的长进,我觉得谁也不敢说。但是从他的性格和跟别人交流方面来讲,自信会大涨的。”

关键词:教育语言亲子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