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购粮证的故事

【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购粮证的故事
2017-10-05 19:56:53 央广网

【改革 印记——看中国发展】购粮证的故事

  作者:周俊生

说起城市居民家庭中使用的购粮证,它的记忆并不遥远。

购粮证,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非农业人口中使用,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之下,城市里每一个居民都按年龄划分,定量供应粮食。在上海,成年男性居民的定量是每月29市斤,重体力劳动者可酌量增加,女性居民则酌量减少,婴幼儿则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规定可供应的粮食。

与购粮证一起出现的,还有粮票,但居民要凭购粮证到粮食管理所领取粮票,也需要凭购粮证到粮店买粮。这样一来,购粮证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命根子”。那时候哪家要是遗失了购粮证,那可比遗失钱物要严重得多,因为它意味着这个家庭将无法买到粮食。在那个时期,居民搬迁住房,除了要到搬出地和搬进地的派出所办理有关手续,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续便是到两地的粮管所办理相应手续。

【改革 印记——看中国发展】购粮证的故事

这本小小的购粮证,维系着一个城市居民的喜怒哀乐,而它也隔开了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农民并不在粮食计划供应的范围内,进城以后因为没有购粮证和粮票,吃饭很成问题。柳青的小说《创业史》中有一段《梁生宝买稻种》曾经收入了中学课本,梁生宝进城买稻种时自带了干粮,课本上说他勤俭节约,其实在那个年代,梁生宝如果进城不带干粮,就只能挨饿。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