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歌双子城,黑河魅力久扬名。黑河,位于小兴安岭北麓,素有“欧亚之门”“中俄之窗”的美誉。十一前夕,记者来到这里,通过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走访一个个火热建设的现场,看到一幅幅进步发展的画卷,深切感受到:祖国北疆的生机与活力。
吴丽霞的家庭旅馆
鄂伦春人话生活:上学免费、医疗免费,毕业还包分配 真是挺好!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尽……” 在我国最北巍巍兴安岭的苍翠林海之间,活跃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
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鄂伦春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走出白桦林,下山定居。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生活状况如何?经济、文化、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新生乡。
新生乡村民吴丽霞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乡里变化非常大,村内的道路都硬化成了水泥地面,阴雨天出去串门办事再也不用穿着靴子、趟着泥水来回走了。河边还修建了文化休闲广场,有新安装的健身器材。晚上吃完饭,村民们经常会去那儿散步、健身、聊家常。没事也会去新修的村委会扭扭秧歌、唱唱歌。
面对记者,吴丽霞有点羞涩,虽然话不多但喜悦却从眉眼间跑了出来。她的家颇具鄂伦春特色,外观为“撮罗子”形(“撮罗子”为鄂伦春传统民居),房间里,洗衣机、电冰箱、音响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放在东部地区,这样的生活并不稀奇。但如果了解到以下情况,不得不感叹变迁之快:原来吴丽霞家还住木头房,晚上没有路灯,也不通自来水。
新华社长春12月6日电(记者徐子恒、刘硕)东北正值严冬,寒风凛冽。吉林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龙家堡村孙国福的家里却温暖如春。孙国福说,家里这么暖和,得益于以前觉得没用、现在却身价倍增的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