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窑”望千年,浴火重生——陶瓷名窑的“变”与“不变”

2017-09-27 17:57:51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聂晨静)一抔黄土,能凝固多久的时光?一片瓷花,能到达多远的天涯?一抹釉色,能带来几多记忆斑斓?炉火扶摇的古窑里,匠人打磨的陶瓷器皿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千年前,一群聪明的人巧妙地发现了火与土的奇妙反应,在他们手中,普通的泥土变身为生活中离不开的瓷碗陶罐,丝路上也走出一件件与国同名的精美名片。

千年时代变迁,窑火渐次熄灭。当工业化机械化产品冲击着传统工艺,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背景下,老祖宗留下来的独门手艺该如何传承发展?新时代的工匠们同样发挥着各自智慧,古法新创,寻出一条条特色之路,古窑之火重放异彩。

一口窑炉,升起的是淬炼之火,沉淀下的是悠久精致的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手艺人智慧、勤劳、创新的工匠精神。中华大地上,有“窑”望千年的过去,也有浴火重生的未来。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之一,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而有着悠久制瓷历史的景德镇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瓷都”。

自20世纪90年代末江西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改组改制以来,数以千计的陶瓷作坊和陶瓷艺术工作室应运而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得到传承和长足发展。

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景德镇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5人。

  瓷胎竹编第五代传人张三石在进行瓷胎手工竹编。新华社记者 张瑞琪 摄

【越窑】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系,以地处越国故地得名,始烧于东汉,鼎盛在唐代,停烧于南宋,它在历史上率先烧制出了首个成熟的瓷器品种——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人陆龟蒙赞美越窑青瓷的诗句。

61岁的浙江上虞老人董文海,研究陶瓷烧制技艺已四十余载。2010年,为了复兴停烧千年的越窑青瓷,他将工作室搬到了靠近古窑址的上虞乡村,自己采土、配釉、琢磨造型,目前已经成功仿制出高古灰釉、青釉、青黄釉、秘色几种传统釉色,并制作了鸡头壶、葵口碗、莲花托盏、镂空香薰等越窑典型器皿。

“无论是釉色、造型还是划花,我们离古代还有一定距离。”谈及越窑传承,董文海说:“我现在想做的是把传统找回来,这可能也是未来几代人的努力方向。”

  在上虞区上浦镇东山村的工作室,董文海在一个青瓷盏的坯体上划花。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建窑】

福建建阳的“建窑”曾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其出产的黑釉瓷器——建盏一度经海上丝绸之路热销海外。宋代之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建盏烧制技艺失传数百年。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陶艺工匠的努力下,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失传已久的建盏烧制技法和釉面品类逐渐被复原。

45岁的陆金喜是复原“曜变”建盏烧制技艺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数十年来,他潜心钻研建盏烧制技艺,通过查阅古代文献、搜集古建盏碎片,运用现代科技检测出碎片中各元素含量,并不断调整、摸索瓷胎和釉面成分的熔解温度和化学反应时机,最终掌握“曜变”建盏烧制技法。目前,他的多件“曜变”建盏作品已被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博物馆收藏。

7月25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陶艺大师陆金喜将刚刚烧制的建盏出窑。烧制建盏的电窑最高温达1300多摄氏度,窑外气温超过50摄氏度,在窑边用不了多久就大汗淋漓。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