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油井神医”杨义兴:创新灵感来源于实践最后一公里

2017-09-26 19:07:52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城47—6井是一口日产6吨的高产井,在一次作业中,670米的油管掉落井筒,由于受重力影响,油管在井筒扭曲变形,打捞难度极大。他接到抢修任务后,一面现场调查事故原因,一面制定多套打捞方案,仔细分析铅模痕迹,研究判断井下状况。

在21天的施工作业中,他和工友顶着严寒,来回奔波,现场会诊,先后自制打捞工具12件,成功捞获全部落物,使濒临报废的高产井“起死回生”。

在这次打捞作业中,他们研发的“全天候母锥”等7件打捞工具,是油井打捞作业首创,全部申请了国家专利,创造了在一口井施工过程中研发工具最多、申请专利最多的历史纪录。

秘籍三: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杨义兴有一股屡败屡战、永不服输的劲头,组织上先后派他到法国道达尔公司、英国BP公司学习石油天然气开采技术,这为他更好地钻研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怀平6井是长庆油田和中国石油历史上第一口水平井,水平段处于地下约2000米深,长度900多米。这口井钻探完毕后,施工单位将300米长的射孔枪、射孔弹碎片,以及配套钻具掉落在该井水平段位置无法取出,多个单位打捞半年多,均以失败告终。许多专家调研后断言,这口井只能作报废处理了。

眼看着投资3100多万元的油井一天也没生产,一滴油也没有见到就面临“死缓”的境地,杨义兴和他的团队接受挑战,来啃这块硬骨头。

站在平地上,想办法把2000多米以下的碎片状落物沿着先水平后垂直的方向打捞出来,这在国内此前并无先例,没有经验可借鉴,也没有配套工具。杨义兴和同事在现场吃住两个月,天天泡在泥水里,守在井架旁,经过多次试验,糅合了原有工具的特性,发明出底部带“弹性抓手”管状打捞工具,又利用液体可夹带小件落物回流的原理,开始将井底落物一件件打捞出来。

2011年11月15日凌晨两点,杨义兴所在修井大队负责的中国首例水平石油井怀平6井打捞成功。该井的打捞方法被广泛推广,填补了长庆油田乃至全国水平井复杂大修打捞作业的空白。

。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