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首都观察】北京,如何念“真经”

2017-09-25 13:54:15  半月谈    参与评论()人

北京,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60多年前被再次确定为国都后,几番寻找定位,终于在过去5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战略定位。

视频|北京老城“绣花”记

3年多前,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一锤定音:

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CBD夜色

在“疏”字上持续用力,在“舍”字上保持定力,在“优”字上集中发力。

从积极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老城“绣花”,从制定首都新总规,到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过去5年,进一步明确城市战略定位的首都北京心怀“三字经”,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推动城市功能重组,打造崭新城市空间结构,以疏解整治促提升,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1.6万平方公里土地焕发出崭新气象:地更绿了,交通更发达了,产业结构层次更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更足了……

北京

剥掉“白菜帮”,发展“白菜心”:

减量发展助千年古都“轻盈腾飞”

北京朝阳区,随着水体治理和沿岸145万平方米低端产业疏解腾退,曾经黑臭的萧太后河河滨建起了71万平方米的马家湾湿地公园,小桥流水、复古牌楼、园林景观……公园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在这买房子可真值了!”老张10年前在河畔买了房子,现在天天带着孙子在湿地公园里玩,对环境的变化看在眼里,笑得合不拢嘴。

萧太后河的变迁,犹如一面镜子,折射过去几年北京巨大的变化:首都北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整治开墙打洞、城乡接合部改造、疏解一般制造业……2017年以来,北京进一步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大力度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拆除违法建设3834万平方米,拆除量达到去年的2.9倍;整治“开墙打洞”25000余处,完成全年计划的155.7%;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599家,完成全年计划的119.8%;整治“散乱污”企业4858家,完成全年计划的83.3%……

2016年12月1日,工人对北京南池子大街一座独门院落的违建进行拆除。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一系列数字背后,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减量发展”,进入首都施政者视野。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发展全局,把握时代潮流,对首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望,也是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新的历史使命。”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说,北京要更加突出减量集约,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瘦身健体”,有效解决“大城市病”。

“北京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实行增减挂钩、减量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讨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减量发展,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3条红线。

面对人口过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困扰,北京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确定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在目前292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20年减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减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建设用地,不增反减!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说,这标志首都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5年起,北京着手制定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根据该目录,全市禁限行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重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目录实施以来,北京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7万件。

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北京正实现前所未有的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3年多来,北京诸多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累计调整疏解“动批”、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物流基地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企业1300多家;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累计向五环外新校区疏解学生1.6万人……

“减量发展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首都减量发展释放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信号:更注重质量、更宜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产业结构变化,最有说服力。

9月16日,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天意市场停止营业(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关键词:首都观察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