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今年已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 强度增加防灾不可大意

2017-09-23 06:31:5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9月14日下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沈家门的十里渔港内桅樯林立。为防御今年第18号台风“泰利”,舟山市出海的4665艘渔船陆续回港避风。姚 峰摄(人民视觉)

受台风“泰利”影响,浙江沿海出现8—11级大风。周学军摄(新华社发)

这个夏天不平静,全球多个台风凶猛来袭,多地受到影响。“双台风”“三连击”等热词频频刷屏,台风袭击时的照片和视频令人心惊。

今年的台风反常吗,为什么接踵而至?目前是怎么监测预报台风的?未来该如何提升预警水平?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今年已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其中5个台风登陆广东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解释,台风是发展强盛的热带气旋,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热带海洋上均有生成。按照强度不同,依次可分为6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就全球平均而言,北半球台风频发,约占七成多,而南半球不足三成。

为啥台风有地域差异?“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西北太平洋宽广的洋面供热带气旋生成的面积较大,而且温暖的海水提供了高温、高湿且对流旺盛的气象条件,这些都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对流活动受限,不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孙冷说。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张玲表示,今年以来,台风总体生成偏多,目前已有19个台风,比历史同期偏多2.8个;已经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和多年平均登陆台风数持平。

张玲分析,今年台风的一个特点是登陆区域集中,7个中有5个登陆广东。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高歌指出,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近60年来生成的台风数呈下降趋势,但登陆中国的台风强度明显增加。21世纪以来登陆台风中有一半最大风力超过12级,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了46%,登陆时平均最大风速较1981年—2000年增大20%。

全球变暖容易造成强台风、大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增强

不仅我国,今年美国也接连遭受强飓风“厄玛”“哈维”等重创,“厄玛”的强度打破了世界纪录。台风在全球肆虐,全球变暖是罪魁祸首吗?

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气候研究室主任徐明认为,全球变暖和台风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众说纷纭,目前没有确切的定论证明全球变暖一定会带来台风的增多或减少。“从物理上来说,全球变暖以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增多,意味着低压系统热带系统强度有可能增强。”

不过,无论台风是否与全球变暖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容易造成强台风、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增强,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黄磊指出,国际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干扰越大,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风险就越高。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世界各国必须携手采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另一方面,需未雨绸缪,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加强防范知识的宣传普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西洋飓风数量的增加与空气污染源的减少有关。徐明表示,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飓风、台风的能源都来自于海洋,尤其是大西洋飓风,对海温变化的敏感性很高。当大气透明度增加后,太阳光线更容易到达海面,海温更易升高,这种情况下,更能提供大量的海洋能量以形成飓风,从物理学上来说逻辑是合理的。

要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充分认识台风的破坏力和危害性

面对未来可能趋多、趋强的台风,我们的监测系统能否跟得上,应对措施能否扛得住?

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卫星天气应用服务室主任王新介绍,中央气象台对近5年台风路径预报能力评估结果显示,路径预报的误差正在逐渐减少。“这与近年来卫星技术的提升密不可分,特别是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搭载了世界首台干涉式大气高光谱垂直探测仪器,还增加了很多新能力,让卫星在观测台风时如虎添翼。”

张玲说,台风在海上生成时,主要依靠卫星监测。当台风逐渐靠近陆地时,又多了一个监测手段“地基雷达”,它能从地面向天上看,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台风结构,定位也就更加准确。而当台风进一步靠近、登陆以后,密集的陆上地面观测和自动站网就能大显身手。

天罗地网般的监测之下,为何9月的两个重量级台风“泰利”和“杜苏芮”都在登陆我国之前转向,与早期预报不同?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总工朱定真表示,台风路径本身就比较复杂,打转、停滞甚至倒退都会出现。“台风就像陀螺,本身在旋转,同时周围还有引导气流。引导气流强,它就稳定快速地向一个方向走;引导气流弱,它就靠自己的‘内力’自转。”因此,预报员无法在看到台风后对路径做出百分百准确的预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两个台风一开始预报会向西,后来气候因素慢慢变化,预报也就跟着做出了调整。“台风在不断变化,预报也是。”

这个夏天,广东省在短短十几天里遭遇了台风“三连击”,防灾减灾能力经受了考验。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副秘书长黄志坚表示,整个防御过程都要依靠预报成果:气象部门对全省画一张风力影响范围图,例如12级、10级风分别影响哪些区域,省里再把防御指引发到基层的三防部门,来决定具体防御措施。

“在向公众宣传时,我们一直强调要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充分认识台风的破坏力和危害性,台风来临前要排查安全隐患,做好门窗加固、尽量避免外出等。在乡村,做好预警,建立责任人体系,全力组织群众安全转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黄志坚介绍。

要有效防御台风、减少灾害损失,对公众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科普十分重要。2016年10月,超强台风“海马”给菲律宾和我国造成严重灾害,台风委员会决定对“海马”除名,并要求负责取名的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中央气象台近日发起了“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借此机会积极推广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对台风的认知和预防能力。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高栓柱表示:“只有当公众对台风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及时有效地防御台风带来的危害。”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