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中国扶贫事业的福建经验
夜空朗朗,晚风习习。9月6日,各地游客玩了一天之后的赤溪村,到了晚上,又迎来了另一种热闹:村口处,村妇女主任钟丽梅带领着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妇女,伴着欢快的舞曲跳起时尚的街舞;村中心,放映队正在为村民播放着最新大片。
曾被称之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建宁德赤溪村,以摆脱贫困为起点,以精准扶贫为路径,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如今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征途上,不仅仅消除了物质上的贫困,更迎来了一番脱胎换骨般的全新精神风貌。
牢记人民,赢得信任
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上任伊始用2个月走遍闽东9县,提出的思路却“泼了盆冷水”:同贫困作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贫困地区要收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从治山治水这个“笨”工作上下功夫,是改变不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的。
“冷水”让人冷静清醒,亦让人脚踏实地。1988年12月,闽东霞浦县首场“四下基层”活动拉开了闽东干部从“身入”到“心入”的作风锤炼之旅;1990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刚刚上任福州市委书记9天,“马上就办”的要求成为一把扫除慵懒官风、破除体制障碍的利剑。一项项涉及广大山区群众、老区群众、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工程相继展开。
寒尽显松翠,春色更宜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委每年都召开一至两次全省扶贫开发会议,连续出台加快发展、推进落实、打赢攻坚等决战贫困的系列政策文件,调集上万名各级干部,驻村入户、挂钩蹲点,再把“心入”化“情牵”。至今,福建共有1.6万名优秀年轻干部到1.1万多个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其中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扶持项目10万多个。到2016年底,福建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已降至20.4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升至14999元,造福工程累计搬迁157万人……
只有牢记人民,才能赢得人民信任;只有冷暖在心,才能获得力量无垠。
汇集扶贫攻坚的力量
张恩炎是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小吴村人,他家的困难远近皆知:夫妻俩年老多病,儿子智障且脚还残疾,儿媳妇是聋哑人,孙女也有智障。一家的收入全靠他夫妻俩种烟、种稻。人老体弱地又少,实打实的收入,其实只有这每年7000元的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