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贵州“非遗”铺就美丽脱贫之路

2017-09-17 13:01:37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西江千户苗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一茜 摄)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贵州有国家级传承人57名,省级传承人402名。与贵州“非遗”项目数量比,贵州“非遗”传承人远远不够。

“现在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好多不愿意学,怕是以后没有人学了,有兴趣的就多教几个吧。”从1976年开始学习银饰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杨光宾说。

“非遗”文化应根植于教育的沃土。近年来,雷山县推进“非遗”文化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校园风行。雷山民中将雷山县1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编写成《雷中“非遗”校本教材》上下册,分发师生人手一册,各班开设每周2课时的民族文化传承课程。雷山二中从2016年起在七年级部分班级每周开设一节民族文化传承课,先后讲授了《苗语》《芦笙》《铜鼓》《苗歌》等相关知识,同时编排了《铜鼓魂》《校园鼓笙》等表演节目。

  雷山县大塘民族小学的短裙苗扁担舞

非遗的传承实践不仅要让相关的人群体验到共同秉承的传统,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持续地感受到文化多样性仍在丰富,这需结合产业发展共同作为。

近年来,以政府引导实施的贵州文化开发已经在民间形成一股巨大合力,使得民间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举个例子,丹寨县结合非遗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积极指导传承人以生产经营性带动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形成“公司协会 农户 电商”的新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非遗”成就美丽脱贫之路

如何让非遗保护和传承融入大众、融入生活、融入当代?

2013年,贵州省妇联牵头推出的“锦绣计划”,以期通过“锦绣计划”的实施,保护和挖掘优秀民间民族技艺,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同年,贵州省出台《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出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手工产业与妇女事业同步发展。

事实上,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成为一部分人解决生计的方式,不仅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文化认同的外延,而且使得地方文化在市场的激励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遗脱贫之路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