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软环境”也是生产力--山西晋中一个投资项目起死回生的故事

2017-09-16 18:21:39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太原9月16日电 题:“软环境”也是生产力 --山西晋中一个投资项目起死回生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于振海、魏飚

过去,山西人是望着高速路上满载轿车的运输车辆从娘子关外驶来;如今,山西人看到了本地生产的新能源轿车源源不断行驶出娘子关。

随着山西新能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轿车下线,山西结束没有轿车生产的历史。而这背后是一个因为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投资项目起死回生的故事。

  从“晒着太阳等”到“摸着月亮干”

一排排自动化生产设备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汽车零部件焊接、涂装到总装、交检,各个环节机械手臂和工人完美配合;一辆辆新能源汽车从流水线缓缓下来……位于山西晋中市的山西新能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车间内,生产线上热火朝天。

100辆、350辆、420 辆……今年4月,经过升级改造后的汽车生产线正式运营后,新能源汽车日产量不断攀升,市场需求也供不应求。

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的投产之路却一波三折,甚至一度濒临撤资窘境。

山西新能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东说,这个项目2010年被晋中作为重大战略项目引进。2011年企业在山西注册公司时,生产资质等手续一直没有及时批下来。山西新能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算是一个“黑户”,尽管地占了,但是没法投产,更谈不上后续投资。“这个生产基地成了吉利汽车在全国9个基地中投资周期最长、生产效率最低的工厂。”刘玉东说。

近两年,山西营商“软环境”的改变,给企业带来了转机。精细化的“保姆式”服务,为项目建设扫清了障碍。

刘玉东指着一座正在建设的厂房说,如果营商环境不变,这里还只是“晒太阳”的地皮。一切步入正轨,企业夜以继日生产,预计到今年11月,汽车日生产能力将达到600辆,跃居公司9个生产基地前列。

  从“门难进”到“倒插门”

今年2月,晋中市在山西省率先成立服务企业办公室,办公室由科技、国土、发改、经信等多个部门组成,根据企业需要对接服务,减少很多环节,已经为包括吉利汽车在内的多家企业解决了60多个问题。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