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记者刘宏宇)今后,科技馆的重大事项将不再集中由自己决定,而是由理事会决策。近年来,中国科协以科技馆为重点领域,积极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吸纳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参与管理,进一步落实法人自主权,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延豪介绍,当前,全国已有上海、贵州、河南焦作、山东东营等多地的科技馆建立了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基本上由上级主管单位、科技馆、其他社会机构或代表(如财政、教育、科技、媒体、律师、志愿者)及社会公众等组成,人数一般在5-17人之间。
“理事会制度的实施,可提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专业化程度,主办单位与场馆的关系更加合理。”徐延豪说,“理事会运行机制实现了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层面分权制衡,它的决策体现了来自于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也代表了他们各自的利益,是理事发挥集体力量、群策群力的过程,因此决议更加合理、专业,更能体现科技馆的社会公益属性。”
从目前已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如上海科技馆实施理事会制度后,促使“三馆合一”的建馆理念从想法变为现实,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天文馆成为上海科技馆分馆。
日前,中宣部、文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市(地)级以上规模较大、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中国科协将进一步推进科技馆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徐延豪说,“未来仍需深入研究,不能简单化推进,不搞一刀切。既要有总体把握,也要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实践,将这项工作作为深化改革、提升活力、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