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学生运动会纪录40年无人破——好日子为何养出弱孩子

2017-09-13 11:51:28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体校如何与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形成权责分明、管办关系合理的教学训练新机制;教育部门如何推进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将项目文化融入学校的文化和发展中;社会力量如何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等,都是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必须破解的难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部某省会城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多地体育系统与教育部门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才共育体制机制,难以调动孩子运动的积极性。

同时,源自孩子、服务孩子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需要进一步扶持,以激发其活力。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统计显示,我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有7000个左右,而在美国,仅体操一项就有5000个左右。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刘和昌表示,由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是民办性质,由体育主管部门支持建设,场地却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下的学校,在场地使用、经费支持等方面仍有待探索出激励性更强的政策。

此外,一些家长的观念也需要改变。“我们小时候课余时间踢足球、打篮球都‘玩疯了’,现在的家长却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有的甚至为此找老师、找学校。”宁夏银川市体育总会秘书长丁晓晶说,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看法”,有时对孩子的选择是决定性的。

日子好了,不能养出弱孩子

专家建议,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不能越养越弱。应加强青少年健康素养和运动技能的培育,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力量参与,倡导家庭体育,让运动健身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生活习惯。

虽然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但记者梳理发现,不少省份的细则至今仍未出台,多位体育部门工作人员建议,将学生的达标测评纳入学校的考核范围,适当提升体育课比重,探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实行问责。

刘和昌说,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和行为塑造的关键时期,可构建相关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以加强青少年健康素养教育和运动技能教育。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谦等建议,在继续加大力度助推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同时,应鼓励体育部门、相关协会、社区等广泛推广亲子、家庭体育运动项目,通过举办家庭趣味田径赛、智慧体育进家庭等活动,让体育运动在社区、家庭扎根。

关键词:中学生运动会

相关报道:

    关闭